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让读书、探究和生命共舞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7-6 16:09
标题:
让读书、探究和生命共舞
让读书、探究和生命共舞
——
与中学生谈阅读
深圳市教苑中学
陈继英
一些同学和家长经常向我询问怎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和能力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其实简单。说其复杂,是因为语文内容包罗万象,不明就里就会认为无从入手;说其简单,是因为要提高语文成绩和能力,只要学会阅读,就找到了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考察一个人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和规律,我们可清晰地发现,语文成绩、能力、素质可否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得以可持续地向高层次发展,其关键有三点:一是个人对语言、文化、文学以及思想、精神生活的积淀水平;二是个人对语言、文学、文化、精神以及社会生活的感悟程度;三是个人能否把对语言、文学、文化、精神和生活的感悟,内化并升华为语文能力。所以,我们读书要有痴迷的态度和进行研究性阅读的方法与精神,让读书、探究与生命共舞,这就是要我们在以上三条途径上使语文能力谐调挺进,在积淀、感悟、升华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这样才会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以可持续发展和提高。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曾在《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的演讲报告中说:“人为什么要读书,知识分子为什么渴求读学术精品,究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因为学术精品中具有强大的文化的力量。我们为什么需要学术中文化的力量,是因为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为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这告诉我们,读书和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的生命和精神具有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阅读当然需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而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更需要的则是阅读的激情和感动,因此,我们读书时就要全情投入和主动积淀。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讲一下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与书共“舞”,主动积淀
手捧一部好书,完全敞开心灵与其共“舞”,这是自由的阅读和感受,是对自己与别人生命的体验,当你真正融入作
家的感情世界,与作家
进行心灵沟通,进行生命对话时,作家在语言文字中饱含着的生命体验,蕴藏着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便会与你的生命体验相互碰撞,相互沟通。这时读书是快乐的,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说:“这种快乐是指情绪色调的积极意义方面的,它的表现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情感,有好奇、如饥似渴,有兴奋、一见如故的感觉,有心领神会的会心的愉悦、亲切可人的温馨,有理智在努力工作着的神情专注的意志(其实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需要意志,大脑需要努力地、活跃地工作着),有释疑解惑,有如走进愈渐宽广、敞亮的大道,当然有时也相当沉重,甚或是悲凉、无奈……林林总总,但这却都是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的积极的情感。我常常想,人若没有这五彩缤纷、波澜起伏的情感体验,生命是那样干枯。”而当你主动与作家进行思想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时,这时仿佛在你的血液中已经流淌着作家的血液,你对生活的间接体验,对人生的间接认识,便在你的生命和头脑中积淀下来。读《红楼梦》,你便积淀了曹雪芹对大清王朝走向衰落,走向灭亡的认识和体验,你也积淀了对人生世相的感悟,同时也积淀了作品的词汇、语言、人物形象、经济、政治、人文等许多方面的文化和知识,你的精神和文化世界从而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其实,哪一部作品,不是作家丰富生命的积淀?读哪一部好书,不能丰富你的生活?哪一部好书,不能使你得到知识、文化、精神和思想的积淀?而这里要尽快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关键是主动积淀,方法之一就是随时记下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和语段,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想等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地主动读书、主动积淀,你会发现自己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潜滋暗长、拔高长节,思想和精神世界也会日渐丰富多彩。
二、“舞”中思考,感悟“生命”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读)、思结合才能使个体的自己变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读是基础,只有读起来,读进书中,你才会感受到世界的博大精深,才会感受到语言的美妙,才会感受到作家内心的热血在流淌,才会感受到哲人学者思想的广博深邃。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来说,“阅读”则是撬起语文地球的支点。当然,在“读书”舞动的过程中,思考是时刻不能停止的,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用头脑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有这样一个故事颇为耐人寻味: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明天做什么?学生回答仍然是读书。按常理,教授应该很高兴地表扬他的学生,而这位教授不但没有表扬他们,反而愤怒地责问学生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的“勤奋”与教授的“愤怒”都让人感慨,而教授的“愤怒”说明什么?说明教授强调读书要善于思考。
阅读要懂得在书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并将书中的知识融化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要善于选择与汲取。在阅读书时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积累是不够的,还应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思考既有对书的精华的汲取,也应有在汲取基础上的批叛和“突发奇想”。众所周知,任何学科的诞生,任何发明的出现从来都是以否定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读死书,而不留下一点思考的空间的话,我们的大脑真的只能成为“仓库”。而在读书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就不同了。思考可以使读书成为一种选择,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这也像科学家们所证实的,做白日梦有益身心一样的,思考时,从表面上看,好像浪费大好时光,实际上思考是读书的“实”之后所应有的“虚”,这个“虚”将“实”加以升华,这样才会将所读书的内容变成含有自己思想的因素,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精神和人文素养。
例如,你读朱自清的散文《冬天》,你要思考,为什么朱自清要精心描写那“白水煮豆腐”;你读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你要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赞美牡丹的秀韵多姿,雍容华贵,却极力赞美“牡丹的拒绝”。如果你在思考中,又忽然有所悟:原来朱先生也是由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的,人生其实全在奋斗努力中成功;原来作家张抗抗不仅仅是赞美牡丹的“品位”和“个性”,而是在赞美人的“品位”和“个性”,作家自己是不是也有这种个性?那么,这又使你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这种读书思考、感悟,岂止是在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其实已经在提升你的生命的高度,增加你生命的厚度。慢慢地你将会发现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潜滋暗长,也仿佛具有了生命的“品位”和“个性”。
当然,要思考深入,我们有时就要进行专题式阅读,就是围绕一些议题谈读书体会或交流专题研读的成果。这既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是十来个学生的交流,也可以是全班性的交流。这是促进并推动大家读书的一种好方法,是深入思考的好方法。读书交流是学生乃至有进取心的人的必修课程,是伴随人的一生的课程和生存方式,更是中学课程中最主要的课程内容与方式之一。如果缺少了这种读书交流,缺少一起读书并分享思考的成果的机会,语文学习就会找不到感觉。所以,我们要强调读书交流,尤其是专题研究的读书交流。这种交流的机会和氛围,不是和网友胡侃,不是沉浸在题海里,不是重复过去的日子和平庸地生活,它会让我们知道世界原来如此复杂,人生原来如此不可想象、出人意料,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你可以“知道原来我们祖先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文明……。老师的一句解说可以让你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引发很多很多的思考”;同学的研究可以让你或知己知彼或茅塞顿开、大开眼界;在读书交流中,让我们“肯定了许多问题的价值,文学的价值,思考的价值,想象的价值”。读书交流还可以令我们有另一种思考,“开始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原来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那么一点精神的支柱;懂得人不仅需要用知识武装自我,还需要有精神来升华自我”,等等。这样你的精神和人文素养便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三、与精品互“舞”,提升品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曾指出,应把多读经典作品列为读书的第一条原则。他说:“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每个学科都有一批大师,这些大师的著作充满了智慧。我们读这些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他们的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我以为,他说得非常有道理。因为多读经典作品,就犹如和大师谈话,经常与大师接触交流,经常聆听大师的教诲,就可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大师的影响,可以把自己的学识和文学品位快速提高,正所谓“近朱者赤”。而如果老读三四流的作品,就会被那些著作限制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等也就会偏低。这也就成了一种反面熏陶,一种反面的潜移默化,正所谓“近墨者黑”。这也正如上文所说,读书是一种文化、思想、精神的积淀和构建,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所以,选读、探究经典作品,才会使我们的文化、思想、精神品位在高层次上发展。可供中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有哪些?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生必读书目》已经指出,在此不再赘述。
有同学不明此理,认为读书、探究只要感兴趣就行,其实,不好的作品会影响或坑害一个人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品位。这个道理一想便通,被坏书和不好的网络、影视作品毒害的人不是很多吗?在我们的鉴赏、辨别能力尚有不足的阶段,多读、探究经典作品才会事半功倍。
四、书写“感悟”,提升能力
读书、思考、探究、感悟是高效率语文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心理条件和学习方式,而要形成高层次的语文能力,还要把自己的思考、探究、感悟的结果加以表达,并力求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这种表达或写作,是一种升华,只有升华,知识、文化积淀、思想感悟,才能不断形成能力。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指导研究生学习时,总是要求他们边读书边写作,认为这对读书治学大有益处,他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这样就会懂得较透一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先生曾说:“我们常感到中学生作文不能令人满意,即便是优秀作文、满分作文,也给人炫技之感,其精神内涵和情感包容,相对说来总觉得要平淡一些。这当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吸取前人的生活经验、心路历程、精神成果等来弥补,而阅读正是获得这种滋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将读和写结合成一体,树立读写结合创新的思想,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养成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克服传统读写中的零散性。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的关系的经验。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阅读是写作文的重要条件。对中学生来说,要快速提高阅读能力,努力做到“破万卷”,多读书,读好书,使自己通过更多的阅读来广泛汲取精华,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一定要养成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注意随时记下读书的想法和体会,努力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你人生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才会快速丰富起来,作文水平也才会高效率提升。
开展专题研究性阅读就是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一种好方法。这样可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这将会探索出读写结合的规律、特点、方法,会养成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从而较快地提高读写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读钱钟书的《围城》,读司马迁的《史记》,读庄周的《庄子》,读舒婷、闻一多、普希金的诗歌等,并按同一作家组成研究性专题进行阅读,边读边把自己读书、思考、探究、感悟的东西加以整理、写作,并升写出一篇篇作品,这不仅会使我们的阅读能力快速提高,而且还会快速提高写作能力,从而取得一举多得的综合阅读效应,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只要坚持使读书、探究与生命相伴,把读与写巧妙结合,将读书和探究化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语文能力、学习能力、精神生活和工作能力将伴随读书、探究而快速提高,人生也必将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