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理想•色彩•文脉•发展”和当代美术学院的作为 | |
作者:宋建明 文章来源:《建筑与文化》2008年第4期 | |
本期主题要求我就“城市理想、城市色彩、城市文脉和美术学院”的主题发表感想。这使我想到:自从杭州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美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关系之后,市、校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委市政府领导把美院视为破解城市化进程中难题的主力军。不断地给美院出相关的“考题”:诸如杭州城市色彩规划、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园区、杭州之江象山艺术社区与上海世博会城市杭州城市实验主题馆……;而美院以其国际视野、学科集群的优势,秉承学术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予以应答。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美院在城市景观色彩的把控与规划方面,在应对历史传统文化传承与有机更新的命题方面,在自然山水间具体呈现城市美学与建筑美学有机开发方面,在有效利用原住民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表现出了不俗的智慧,结果得到民众、专家和政府的欣赏。美院在不断破解难题的过程中,加深思路,激活创造力,也实现了自身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升级。 一 按照法国学者郎科罗(J.P.LENCLOS)教授“色彩地理学”(Geographie de la Couleur)的观点:每一个城市(或者城镇、乡村)都有其“原生态”的形貌。这个“原生态”的形貌与生成这个城市的地理因素紧密关联。诸如地域的方位、地貌地质、山脉水系、生物植被、日照、气候等等自然因素关联,决定着它的形貌,由它们构成了城市成长的平台;其次,是生栖在这个平台上的人群,这些人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成就的生存能力、诸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环境、建设家园、营造生活等能力,城市便是在这个人与地认识与改造的过程中逐渐生长起来的。城市的形貌,便是这个地域人们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它记载着这个地域的人文历史、民俗文化,以及当代市民的理想诉求。城市色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孕育、生长和滋养形成的。生于斯、成于斯的城市色彩风貌,便是它的“原生态”。“原生态”是在相对封闭,自我成就的环境下形成的。随着人类能力的提升,那种被称作“文化”的力量随着不同种族、民族、部落的人群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迁徙,而到处渗透,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筛选、提升,改变着“原生”的轨迹,形成地域性的色彩文化形态。在20世纪之前,这种色彩文化形态变化缓慢。 二 2006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主力团队真的与“城市”行动“胶着”上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城市使生活更美好”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展馆策划、主题演绎和设计工作;二是加盟杭州城市建设的三项大的工程项目的策划与设计工作。 首先是上海世博会主题馆 “城市生命馆”(1.5万平方米展馆)策划案的应征。我们把城市看作一个生命体,深入研究与其相关的内容。审视城市生命体发育发展演变的历程,透过这个历程,来思考健康城市体魄内在结构、系统与生命的关系,以及探究城市发病的病因,城市灵魂与城市更新的命题。我们还并邀请英国经验丰富的Land Design Studio UK公司组成联合团队,在国际强队林立的对手中几轮冲杀,一举中标。拉开了我院应对“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思考、研究、策划与设计工作的序幕。2007年11月,完成了为杭州市竞争上海世博会“城市实验馆”的“杭州城市馆”——“五水共导”展馆策划与设计。紧接着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浙江省馆”策划与设计的组织又落到学院身上。 从2007年7月开始了我们对5.2公里长的“中山路综合保护有机更新工程”策划与一体化设计展开工作;11月,又接受了对18平方公里的“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的策划与规划工程的任务,以及12月,继续对位于美院象山校区所在地的转塘8平方公里的“之江象山艺术社区”策划展开工作。中国美院旗下各专业组成的主力团队,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共同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在这三个策划案中,中山路方案主要应对的是历史街区如何保护和有机更新的命题;“白马湖”方案主要应对的是在一个自然优美的地区如何有机规划,调动原住民积极性参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命题;而“象山艺术社区”方案则是应对的是美术学院所在地以其特色来推动农村向高品质艺术社区属性的城区发展的问题。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必须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命题,那就是:对什么是“理想城市”命题的揭示。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主创团队的一员,必须能够从人文学者的立场来解题。我想能够成为“理想城市”,应该是一个有灵魂、有特点、宜居、文化深厚、咨询发达的城市。理想城市灵魂不仅表现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上,而且还表现在城市当前的决策者和市民(包括文化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健康向上的城市灵魂能够使市民充满自信心和幸福感。有特点的城市,表现在地域文化特点明晰和浓郁,城市不论从外观还是内在,都具有形象的独特性而不雷同;宜居的城市,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城市环境优美,而尽可能少的“城市病”;文化深厚的城市,是有魅力的城市,往往是由这个城市精神财富所决定的,丰富的记忆、故事、传说,以及可以让人们不停的探索、追踪和品味城市发展的痕迹,同时,自信开放,而不固步自封;咨询发达的城市,表明政治开明、经济发达,城市软实力强且丰富,而不夜郎自大、孤僻闭塞。 结语 在中国美术学院80周年华诞之际,除了盘点我们所作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中国美术学院主力队伍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应该起什么作用?当代城市建设中,有这样一支队伍加盟,城市发展的品质会有怎样的提升?如何继续将我们的人文关怀的语境推广到全社会,在乱云飞渡般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里,以我们的实践示范,来呼唤人们尊重自然资源的特色,尊重原住民与地域性文化价值,尊重历史人文演变对环境特色造就的传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基础上,结合当代城市发展理念、技术和手段的最新研究成果,用科学发展观来认真研究有机发展的策略,从而展开我们的策划、规划和设计,使理想城市逐渐遍布在我国大地上。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使命! 宋建明 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所长 政府•社会学术团体兼职: 杭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 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主任;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亚洲时尚联合会(AFF)理事;中国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欧洲色彩学会会员;北京市城市发展研究所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名誉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本文选自《建筑与文化》杂志2008年第4期,版权所有,转载注明出处。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