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对话嘉宾 邱洪超 广东省东莞黄江康湖新乐学校教师 吴俊华 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教师 赵 刚 山东省兖州一中教师 王海亚 高中贵 朱 洁 江苏省灌南新知学校教师 杨 翊 辽宁省沈阳立人学校教师 余张林 江西省武宁宁达中学教师 我们常常把小组合作学习充分的课堂称为“动车组课堂”。 本期“问道”我们通过本报读者QQ群、现代课堂版读者QQ群等不同渠道广泛征集了相关问题,并邀请一线课改名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现身说法,就学生如何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开展活动、如何确定小组展示人、怎样分配小组学习内容等实际操作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读者能从中有所受益和启发。 “1:6”:让学生学会织网捕鱼 一个人是一根绳,多几根绳才能织成网。小组学习就是几根绳织网,单绳形不成网也不可能捕到鱼。须知,差生手里可能没有强绳,但或许他们有织网的梭子。 问: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激发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让小组合作具备充足的动力? 邱洪超:高效课堂模式对小组学习的形式与方法做了明确的要求,上一期谈到了如何分组,如何设置小组长。对于怎样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补充的是,小组内和小组间要充满竞争。组内对子之间既是竞争者,也是相互监督者,比如上课开小差的问题,就由对子来解决。为了鼓励对子间的竞争,小组长有时候要采用一点“手段”,比如要求对子间“下战书”挑战。小组间的竞争就考验教师的“课堂艺术”了。“评价是武器”,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敢于调动组与组之间的对抗、拉力、质疑,并做好“即时性评价”。 在高效课堂上,老师其实只需要通过对“6”个组长的询问来掌握“6”个同伴。这样形成的两个层面的“1:6”,谓之“高效学习方法”。当然,在课堂上,老师对学习目标的分配分解也是通过“1:6”实现的。 一个人是一根绳,多几根绳才能织成网。小组学习就是几根绳织网,单绳形不成网也不可能捕到鱼。传统课堂缺少的就是“利用”学生,当然也缺乏对学生差异的尊重。须知,差生手里可能没有强绳,但或许他们有织网的梭子。与其每个人都必须饱受学习之苦,不如大家绑在一起共同分担任务。这样既减少了学习分量,又降低了心理强度,何乐而不为?这就是新课改合作学习的意义。 杨 翊:在竞争的基础上,建立组内奖励机制和组间奖励机制也很必要。对帮教效果明显的个人和对子,小组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荣誉感。得到褒奖的学生往往更加努力,不会松懈;那些暂时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就会积极调整自己,力争取得成绩,为小组争光。 教师要营造“组组有事做 人人想展示”的课堂氛围 课下常规活动建议给学生留白,让他们有自由的空间,不能什么事都按一定规矩做,那样会使学生很累。 问:在实施和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怎样开展活动?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活动中又应怎样开展学习活动? 邱洪超:在开展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做好学情调查并及时做好指导工作。学生分成小组交流后,老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听一听学生交流的内容,看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足,把它记录在课堂记录活页上,到小结课堂问题时指出来,让学生去纠正不足。老师在做学情调查时,发现学生的亮点,也要记录在课堂记录活页上,到以后上课时,让学生继续发扬。如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及时作好指导。教师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把解题的思路给学生讲明,让学生按解题思路去寻找答案。如果在组内还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组长就要把这个问题展示在主展板上,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后解决掉。 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先把导学案的问题进行交流。组长组织组员分成A、B两个小组,让每个组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出问题的最佳答案。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想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意见分歧时,应该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大家共同认可的答案。经过思想的碰撞,学生对问题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组长还应该关注组内的学困生,让学习对子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实现共同进步。 吴俊华: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还要承担起课后反思的观察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单独谈话等方式,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具体指导,促使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都进行反思,使之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循环。 问:怎样对小组成员进行内部分工?课上教学流程怎么分工?课下常规活动怎么分工? |
没人愿当组长怎么办 高效课堂的核心因素是学生主导课堂,这一点早已形成共识,那么,学生以怎样的形式主导课堂才可能达成高效?让个别学生来主导课堂肯定不行,那样往往会使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表演场”;让每名学生都来主导课堂,想法很好,可如何操作?很难。这样看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平衡,既不让少数优生“霸占”课堂,也不让课堂成为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喧嚣的菜市场,于是,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一种很好的选择。 记得曾经刚刚接了一个班级,学生的语文程度良莠不齐,而且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语文学习靠平时,上不上课无所谓。为了改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偏见,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笔者开始在语文课堂上践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小组建设,但当时笔者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没人愿意当组长!于是,我私下找一些学生聊天。成绩好的学生说不想因为组长的事耽误自己的学习,而成绩不好的学生说自己没有资格当组长。当时笔者没有说什么,也不好说什么。但事后,笔者特别交代那些成绩好的和在某些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学生一个任务:就某些学习问题教而且要教会其他同学;与此同时交代那些被教的学生:要多提问、多质疑、多反驳…… 在接下来的聊天中,很多学生反映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懂”和把别人教会是两码事,有时候感觉自己懂了,但经不起别人的追问,而在教人的过程中自己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增加了,看来学习不能离开集体的力量。于是,很多学生开始主动要求当组长。 建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组长有了,小组的灵魂就有了,但小组的人员组成依然需要细加思量,一般说来当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这里的“质”不仅仅指学科素养,还包括个性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等,将语文素养好的几个学生分在一组肯定不合适,但如果仅仅考虑学科素养也是不行的,因为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等会影响小组互动的有效性和互动成果展示的精彩度。 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渐渐显现出来。如小伟、小林、小军、小婷和小东组成的小组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提高着。他们五人中,小伟是组长,踏实稳重,但言语不多;小林知识面广,思路开阔但不够踏实;小军逻辑性强,思维缜密但语言表达有欠缺;小婷能说会道,语言表达能力强但考虑问题往往不够深入;小东善于表演和作画但往往内容空泛。这样五个优缺点都较明显的学生分在一组后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组长小伟在带领大家的过程中渐渐变得会说起来,而且成绩也更加稳定,其他四位也都将自己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为本小组的精彩展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且在组内互动和小组展示的过程中不断收获着自信、享受着精彩展示带来的成功感,语文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 一枝独秀不是春,只有高效课堂能够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解决了小组学习有效性的问题,每名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届时,花开满园的美好局面一定能够形成。 (安徽省铜陵铜都双语学校 汪宣意)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