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28 21:35
标题: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曾宪一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形式,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渠道。纵观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存在着诸多弊端: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显而易见,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素质难以提高。因此,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落实钱梦龙先生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真正地让学生做学习上的主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

一、小先生课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讲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三种类型。一般情况下,讲读课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自读课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也有老师越俎代庖通通包讲的),那么能不能赋予学生以“先生”的职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呢?为此,我尝试了“小先生课”。根据每册教材一般都是7篇自读课,每学期就安排语文成绩突出者7人来主讲。我给他们提供资料,帮助其备课、指导其做课、安排其试课,直至上课。“小先生”们经历了由紧张到不紧张、由不自信到自信、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自如到自如的过程后,成效可观、受益匪浅。“小先生课”对学生触动很大,促使他们深入钻研教材,学会了分析教材,认识到了语言训练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中也体会到了当“先生”的不易,从而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开设“小先生课”后,学生们普遍感觉在学习上成熟了许多。

    实际上,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本来就是师生双方的事情,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也要参与教;教师也不应只是教,更要帮助学,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出色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读书报告课

    阅读素质的提高是语文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是当务之急。“读书报告课”就是在学生自读、自研“课外阅读课文”或教材以外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读书笔记后再作报告的。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主题思想、德育收获、内容精华、文体知识、阅读析疑、谋篇布局、特色语言、作家风格、写作借鉴等方面内容。学生可写文学评论,也可写心得体会,谈己见。这样做能锻炼学生分析、评价文章的能力,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解决了学生不会阅读的通病。

    例如,在学《一碗阳春面》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报告:第一组主讲“人物”,拟题是《阳春面精神》、《成功的肖像描写》;第二组主讲“情节”,拟题是《情节安排的巧妙》、《弟弟作文的作用》;第三组主讲“环境”,拟题是《二号桌的象征意义》、《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六个报告从分析小说三要素入手,化解了课文的重难点,可谓事半功倍。通过作报告的形式,课堂“活”了,学生“乐”了。

钱梦龙解释“以学生为主体”时说: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导演代替不了主角的演出,只能带领他们去体味当主角的乐趣。“小先生课”和“读书报告课”既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例证。

三、 专题讲座课

    钱梦龙解释“教师为主导”时说:课堂上老师要达到一种什么目标,就要引导学生朝目标攻克,达到目标。为了落实这一思想,我增设了“专题讲座课”。该课有两个作用:其一,学生学习时有的放矢。可以在授新一单元课之前上“专题讲座课”,由任课教师主讲本单元考纲、知识点,先把理论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去意会、去实践、去落实教学目标。其二,学生复习时有章可循。也可在整个单元学完后上“专题讲座课”,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的或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总结,使散装的个体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当然,这对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更高了。

    例如,高一时结合诗歌单元教学,我曾上过“诗歌”专题讲座课。具体内容是:诗歌发展史: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新诗;诗歌的分类:旧诗与新诗,古体诗与近体诗,叙事诗与抒情诗;诗歌的押韵、平仄、粘对、反对和朗读节奏等。高二、高三时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 答学生问课

    故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的素质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切入口。学生有疑则需要师来解惑。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我先成立了一个“问题反馈组”,负责搜集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并适时开设“答学生问课”,学生可写纸条也可课上当面质疑,在老师解答之前,不妨先让其他学生发表见解,老师再作适当补充。如出现争议,也可上辩论课,目的是明辨是非、澄清问题。该课型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切忌出现模糊现象,令学生无所适从。

    例如,在一次“答学生问课”上,学生对古代官职更动中的“迁”发生了争议:一方认为是升官,举例为《张衡传》中的“再迁为太史令”;一方认为是降官,举例为《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多会如此。”让我仲裁,我借机既复习了官职更动的常用词语,又回答了“迁”有升、调、降三种用法。

我常想:问题解决得多了,学生的问题就少了,这正说明我们的教学已走向成功。持之以恒就会做到叶圣陶所说的那样:“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苈弥深。”

五、 作文演讲课

    张家璇先生曾说:语文课的课堂结构也应该相应地改革,至少要保证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能主动地学好语文,改革目前还普遍存在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受此启发,我增设了“作文演讲课”。请作文写的好的同学演讲自己之作,并要讲出如何审题、拟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的过程。现身说法,有仿效价值和指导作用,这比教师空洞的理论说教更富感染力、说服力。也可尝试差生演讲,师生共同为之诊断病因,对症下药,这对提高差生作文水平大有益处。

六、 学法交流课

    学法问题早就提上了语文教学日程,加强学法研究与交流,切实提高语文的学习水平,这是师生共同的呼唤与期盼。但又因为学法具有很大的个性特征,所以研究学法更应集思广益,集腋成裘。在“学法交流课”上我一方面请学生谈自己的有效学法,一方面让学生到报刊中去查找后大家交流,课后汇编成册。

    例如,关于天干地支的推算方法问题,有位学生在《语文周报》上借鉴到:个位数字减3就是天干;公元数字减3除12的余数既为地支,走捷径解决了这个为问题。

    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

    学法交流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多学一些技巧,在学习上少走弯路,以达到早日会学。因此,备受学生青睐。

试想:一种课型开久了,难免“老生常谈”,您讲得再好学生也没有新鲜感。因此,适时调换一下口味,很有必要。几种课型交叉进行、互为补充,能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何乐而不为之。






                                                                              曾宪一
                                                                          “小先生课”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讲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三种类型。一般情况下,讲读课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自读课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也有老师越俎代庖通通包讲的)。那么能不能赋予学生以“先生”的职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呢?为此,我尝试了“小先生课”。根据每册教材一般都是7篇自读课,每学期就安排语文成绩突出者7人来主讲。我给他们提供资料,帮助其备课,辅导其做课,安排其试课,直至上课。“小先生”们经历了由紧张到不紧张、由不自信到自信、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自如到自如的过程后,成效可观,受益匪浅。“小先生课”对学生触动很大,促使他们深入钻研教材,学会了分析教材,认识到了语言训练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中也体会到了当“先生”的不易,从而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开设“小先生课”后,学生们普遍感觉在学习上成熟了许多。
    实际上,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本来就是师生双方的事倩,学生不应只是学,也要参与教,教师也不应只是教,更要帮助学。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出色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曾宪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年第1期
                                                                          读书报告课
    阅读素质的提高是语文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是当务之急。“读书报告课”就是在学生自读、自研“课外阅读课文”或教材以外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读书笔记后再作报告的。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主题思想、德育收获、内容精华、文体知识、阅读析疑、谋篇布局、语言特色、作家风格、写作借鉴等方面内容。学生可写文学评论,也可写心得体会,各抒己见。这样做能锻炼学生分析、评价文章的能力,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解决了学生不会阅读的通病。
                                               曾宪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年第1期

                                                                          答学生问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人疑则大进。”学生有疑则需要教师来解惑。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我先成立了一个“问题反馈站”,负责搜集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并适时开设“答学生问课”,学生可写纸条也可课上当面质疑,在教师解答之前,不妨先让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再作适当补充。如出现争议,也可上辩论课,目的是明辨是非、澄清问题。该课型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切忌出规模糊现象,令学生无所适从。
    例如,在一次“答学生问课”上,学生对古代官职更动中的“迁”发生了争议:一方认为是升官,举例为《张衡传》中的“再迁为太史令”;一方认为是降官,举例为《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让我仲裁,我借机既复习了官职更动的常用词语,又回答了“迁”有升、调、降三种用法。
    我常想:问题解决得多了,学生的问题就少了,这正说明我们的教学已走向成功。持之以恒就会做到叶圣陶所说的那样:“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曾宪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年第1期
                                                                               专题讲座课
    钱梦龙解释“教师为主导”时说:课堂上老师要达到一种什么目标,就要引导学生朝目标攻克,达到目标。为了落实这一思想,我增设了“专题讲座课”。该课有两个作用:其一,学生学习时有的放矢。可以在授新一单元课之前上“专题讲座课”,由任课教师主讲本单元考纲、知识点,先把理论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去意会、去实践、去落实教学目标。其二,学生复习时有章可循。也可在整个单元学完后上“专题讲座课”,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的或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总结,使散装的个体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当然,这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更高了。
    例如,高一时结合诗歌单元教学,我曾上过“诗歌”专题讲座课。具体内容是:诗歌发展史:诗经—楚辞—汉乐府—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新诗;诗歌的分类:旧诗与新诗,古体诗与近体诗,叙事诗与抒情诗;诗歌的押韵、平仄、粘对和朗读节奏等。高二高三时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曾宪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年第1期



 


学法交流课


学法问题早就提上了语文教学日程,加强学法研究与交流,切实提高语文的学习水平,这是师生共同的呼唤与期盼。但又因为学法具有很大的个性特征,所以研究学法更应集思广益、积腋成裘。在“学法交流课”上,我一方面请学生谈自己的有效学法,一方面让学生到报刊中去查找后大家交流,课后汇编成册。


例如,关于天干地支的推算方法问题,有位学生在《语文周报》上借鉴到:个位数字减了天干,公元数字减了除12的余数即为地支,走捷径解决了这个问题。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


学法交流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多一些技巧,在学习上少走弯路,以达到早日会学。因此,倍受学生青睐。


         曾宪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年第1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