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大超:心灵捕手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2-9 10:46
标题: 大超:心灵捕手
大超:心灵捕手
□赵金禾
本文的主人公是陈大超。何许人也?
不是焦点人物,不是新闻人物,不是特别人物,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的写作者。
说得更确切些,自由撰稿人。
他自命为“一个写手”,就像歌手鼓手吉他手一样。
他不喜欢人家称他作家。他说如今的作家变成一种名份,一种职位,丢了实在的意义,他不喜欢。
他普通是普通,普通得有“焦点”意味,有“新闻”意味,有“特别”意味。
三十年前,他刚从部队复员,二十毛边的小伙子,因爱好写作,来找我了。
他的真性情注定我们成为好朋友。后来他到孝感图书馆当了副馆长,我们每周有信往来,后来有了伊妹儿,直到如今我住武汉,一天一个伊妹儿,就像往来精神岛屿的航船,风雨无阻,少有延误地抵达的。
我居美国的一段时间也是如此。我在美国想读他的文章,便在网上搜索“陈大超”,便有几千篇目跳出,成了我在异国的中文读物。
十年前,大超辞去了副馆长的职务,当了自由撰稿人。
十年前的自由撰稿人不是没有,像他这样辞去公职,20多年的工龄不要,置相当级别的位置而不顾,同事,朋友为他挽惜。
如果他是一没能力,没水平,遭人嫌的人,倒也罢了,偏是一个堪称优秀干部,自己下自己的课。
中国作家当中,不多吧? 上级领导也一再挽留,以至开出条件:可以给你写作时间,可以不坐班。
他不。 他说他这样可以腾出一个位置,可以让国家少一个负担,不是很好吗? 没有谁不明这个大义,领导就是不批。
直到他回家当了六年自由撰稿人,也就是说,领导耐心等待,等了他六年,够意思了吧? 六年之后,他没有回心转意,丝毫没有。
领导无奈地给他办了。还送他一句温情的话:什么时候想回来,什么时候欢迎。
他断了自己的后路。 20多年工龄算断。8046元。两不找。
你作何感想呢?
20=8046 我们不必去想想数字的背后,重要的是,情愿。 大超情愿。
因此有人说他不值得,不值得的理由充分。 大超说值,哪怕只给我一块钱,也值。 因为他有了下半生的自由选择。
自由无价。 一位在某大报当了四五年“本报评论员”的朋友,到孝感看大超,大超吓了一跳,多年没见,老多了。
朋友说自己的工作是一种灵魂煎熬。常常是一篇文章怎么写都不合领导的味口。完全生活在一种揣摸之中。 跟这朋友相比,大超说他是幸福的。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老是需要揣摸别人的意图和想法,最不幸。
我现在说到他辞职的根本原因,就是为逃避那种需要时时揣摸别人的生活。这是他不曾向多家报导他的媒体不曾说破的。
大超当自由撰稿人的头一二年,媒体追踪报道他。
[湖北日报]和[长江日报]是湖北的两家党报,曾在重头位置不惜篇幅,且还不说那些文学艺术类的专业性报纸的报道。
好家伙,他不成为新闻人物焦点人物特别人物还不行。
下自己的岗,当自由撰稿人,稿费能养活自己及家人吗? 记者赞赏他的勇气与执着,佩服他坚持“做自己”的品性,也为他担着心。采访过他的资深记者朱学诗,被他心灵的东西感动,成了他的好朋友。
辞职前,他也想得乐观。
全国有一万多家报刊,是吧?凭他的才气与经验,饿不死人,是吧? 后来发现,那一万家里,绝大多数都是地县级报纸。
你就是一篇文章投一百家,也只有一两家可以用,而这一两家的稿费也少得说不出口。不能不叫他暗吸一口冷气的。 当然啦,他的文章多是发在大城市的报纸。
一连发过几篇的报纸,也不意味着永远占领。
这逼得他多视野多领域多层次多体裁的发展,永远面向未来地洞察时代发展秘密,正视自己内在的生命体验,突破生活的种种束缚,迎接每一天全新的太阳。
于是他的写作总呈现出一种涌动状态,这令许多人吃惊。
诗人作家谷末黄打电话问他,你怎么有那么多东西可写啊? 他戏称上帝在可怜他哦。 作家总要多有几副笔墨为好。原意是同源与惯通的意思。在大超这里,却要变成十八般武艺。 他是经常写诗的,诗的层次很高。
“2004年6月3日至5日在瑞士城市卢家若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和平诗歌大会上,中国作家、诗人陈大超先生创作的诗歌——《写给一位英国皇家空军驾驶员》,作为中国唯一战争与和平题材的诗歌入选大会,并在大会上宣读。” 这是媒介的报道。
没法说他写诗的层次不高吧? 尽管他有不少诗作入选《诗歌报10精华》、《全国报刊诗歌集萃》、《中国诗歌选》(台湾版)等选本,写诗能赚钱吗?做梦去吧。
他还写诗,是他心灵的需要。 他写千字文。怕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写了多少千字文。他的千字文,叫随笔也行,叫散文也行,叫杂文也行,那是满天飞的。
他的进项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别以为他什么样乱七八糟的都写,装到篮子里的就是菜。 他有原则。
他文章的骨架是思想,他文章的生命是灵魂。不然那些个有名的网站侵犯他著作权的时候,他一边跟他们打官司,一边偷他的文章,总量达到几百篇。
那是他的文章好。读者叫好,公从叫好。 他为文为人,是有信誉的。
《深圳青年》编辑的约稿信开头写道:“交稿日期已近,发现手头好稿少得可怜,交不了差啦,救命啊!” 这就是市场。
市场残酷的,也是生动的。有一个西祠网站,那里面就是作者与编辑做买卖的市场。
有作者经常通报哪家杂志拖稿费,赖稿费,哪个编辑懒,不回复,哪个编辑缺乏敬业精神,甚至还有人提议设立编辑黑名单。
这也就是说,市场剥去许多人高高在上的伪装,让他们变得可爱起来。 大超的可爱也在这里。
大超也写小小说,是基于拓宽自己的的财路乎?文路乎? 两者并存。 不同的是,他的小小说是作为艺术而为之的。 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几千件。
小小说占有相当比例,也多是上乘。每年的小小说年度精选本,总会选他的作品。
小小说选刊之类的转载也是经常的。 具体摆事实摆个谱罢: 小小说《下毒手》、获《天津日报》飞鹰杯全国微型小说大赛二等奖。
小小说《贼》、获《微型小说》杂志举办的全国幽默小小说大赛三等奖。 小小说《想吃人胆的豹子》,获“春兰·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的一等奖。
小小说《出奇制胜》被选入《世界微型小说经典丛书-中国卷》。
短篇小说《街头小店》,获“人民文学·贝塔斯曼”文学新秀杯三等奖。
微型小说。 应当说,这成绩不错吧? 大超不以为然。
既不让这成绩自己打败自己,也不让别人的成绩打败自己。
他做自己。
一方面重心灵的捕捉(包括自己的心灵),一方面面对市场接受挑战。 那些省作协办的"纯文学",是国家养着的,他们有自己的“近亲繁殖”,对作者无痒无痛,麻木不仁。
责任在于他们的被养。
像大超这样不拿工资,靠写作吃饭,不可能看“纯文学”的脸色行事。读者愿意掏钱买他的文章,而不是那些评论家的评论和编辑高抬贵手的恩赐。 呵呵,叫他如何不生动! 大超也认为市场有可笑之处。
回他在给我的邮件里说:“许多人死后作品才火,以至成了一代宗师。古代文人特别信这个。所以古时候下死功的人特别多。他们也真的可以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现代人都是讲究及时行乐的,也就少了那份执着,垃圾作品也就特别多。文明社会有多种标志,我们不可忘记的一个标志,就是垃圾产量高。社会物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却也在被垃圾包围着。
每个月我能收到十几份样报样刊,不说是看一眼,有好些我都不拆封的。没有人乐意再动一动的东西,它实际上就是垃圾。” 一个人,一个社会,不产生垃圾不可能。
大超也说他也生产一些垃圾。垃圾是不值得欣赏的,不值得欣赏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问题是怎么对待不值得欣赏的东西。
大超就是这样活得明白,真实。对于钱,过于看重,为它所累,他以为也是“垃圾”,“垃圾思想”,“垃圾欲望”,会让心灵受染,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十年来,稿费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他像个每年增收的农民,自然是喜悦,又不像一般农民那样算计。他说,稿费怎么才叫多?哪里是止境?倘若纯是为多赚稿费,干吗不去写“拳头”加“枕头”?有身体的人谁不会用“身体写作”?让稿费“多多益善”,不又成了一种重负,一种奴隶? 他规定了自己每天的写作时限,活着,写着,安宁,快乐,这是他的生命过程与生命质量。
散步,读书,跟朋友聊天,出外旅游,也带来生活的灵感,就像针灸点击到他敏感的思想穴位,燃烧起他的生命激情。
他不认为自己的文章是“不朽之盛事”,他愿他的文章是“心灵的捕手”。 大超好歹能用稿费养活家人了,我也早为他松了口气。他知道他不能跟那些“触电”的写手比,不能跟那些被书商盯着的写手比。不能跟那些走红写手比,各有各的活法。砌墙要大石头,大石头还要小石头塞哩。
他的路,也只能这么走。 一个人不可能越过他的时空。
他是他的“这一个”,走得坚实,快乐。 快乐因了坚实,坚实营养快乐。
10-1-30改定汉口黄兴路觉悟居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2-9 10:49
不要屏闭他人的人生亮点
陈大超
“赵金禾的中篇小说,上了《小说选刊》!”这些天,只要见到认识赵金禾的人,我都会这么说。据我所知,这是赵金禾的作品第一次上《小说选刊》,也是孝感的作者第一次上《小说选刊》。也就是说,这件事,既是赵金禾的喜,也是孝感的喜。但对于某些心胸狭隘的人来说,同行者的喜,不仅不是他的喜,反而是他的忧——为别人超过自己而忧,为别人的光芒盖过自己而忧。
自古以来,都有“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说法。“相轻”的具体做法,“冤家”的具体招数,往往就是绝不传播他人的成绩,尽可能屏蔽掉他人的人生亮点。特别是,要在自己的亲朋好友面前屏蔽。“他在他的妻子面前,从来就只是讲朋友们出的丑,而不讲朋友们身上的那些值得敬佩的地方,至于朋友们在外面得了什么奖、有哪些精彩的表现,他更是只字不提守口如瓶。”我的一个朋友说起他的一个朋友时说。那个老是在妻子面前屏蔽朋友们的人生亮点的人,他的目的就是想让他的妻子变成一个井底之蛙,眼里只有他这一片天可仰望、可欣赏,可赞叹。
我在这里承认,我也是害怕朋友的光芒盖过我的,好在我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如果老是用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屏蔽他人的人生亮点,时间长了,他反而更容易让自己淹没、葬送在他人的种种光芒里。因为屏蔽他人的人生亮点,暴露出来的只能是自己心灵的阴暗。一个人心灵深处有一点点阴暗,那也许很正常,但一个人如果老是去强化那种阴暗——让它变得足够厚足够黑,那就很不正常了。一个人如果老是去做那种屏蔽他人人生亮点的事,那事实上,他就是在做一种老是去强化自身阴暗的事,他表面上屏蔽掉的是他人的人生亮点,而实际上,他屏蔽掉的只能是自己心灵中的善良与美德。
可以说,任何一个人,他人生中最可宝贵的资源,就是珍藏在他心灵深处的善良与美德。因为人的善良与美德是人的才华与能力得以持续生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的最为肥沃的土壤!我敢说,许多天资聪颖才华出众者的最终衰败与沉沦,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放纵了自己的阴暗——他们心中的善良与美德,被日益膨胀的阴暗挤压得无法存在了!心中只剩下大片大片阴暗的人,他还能有一个美好灿烂的未来吗?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清醒,我才要求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一个乐于宣传他人(特别是朋友)成绩与成就的人,都不干屏蔽他人(特别是朋友)人生亮点的傻事与蠢事。一个人要珍视、呵护自己心灵中那片善良与美德的土地,他不这样做,那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432000 湖北省孝感市汉孟路47号89楼2-2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2-9 10:52
第一次享受到网络的尊重
陈大超
1月21日至22日,本人到北京参加“中国微型小说数字航母启动仪式暨番薯网微型小说高端论坛”。一位在北京某杂志任执行主编的朋友,特意送我到“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去报到。报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领到一个房间报销车票,然后把返程票交给我。他们给我订的居然是软卧,说回去后只要把车票寄给他们就行了。寄车票的信封已经写好了。到了我们住的房间,那种豪华程度,让我和我的朋友都感到吃惊。我说:“这样的房间,住一晚上,至少得五百元吧。”朋友说:“在北京,这样的房间至少得一千元!”我说回去后,我要写一篇题为《我第一次享受到网络的尊重》的文章。
22日上午,我就是以“我第一次享受到网络的尊重”为题发的言。我说作为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这些年我受到的来自网站的伤害太多了!该有多少网站,都是只拿我的文章赚钱、赚眼珠,赚人气,而不跟我打招呼,签协议,你就是找他们交涉,他们也是以种种说辞逃避责任,甚至根本不理睬你!这次北大方正旗下的番薯网,要为微型小说作家们搭建网上销售平台,却是事先把版权问题解决好,不仅签了协议,而且还把一百多位作家请来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让作家们享受到应有的尊重。我认为,网络这样对待作家,这不仅是作家的幸运,更是网络的幸运!同时也是整个民族的幸运!一位会议主持人事后跟我说:“你的这个发言太震撼人了!太有价值了!”
那位主持人说:“这些年,网络侵害作家著作权益的现象,实在太严重了!它也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重视的时候了!”会上作家发言时,不止一个人说到他们为此感到心酸和寒心。“我都不想写下去了,我觉得我的劳动结果完全得不到保护,它只能给别人带来利益,而不能给我带来利益。”一位女作家在发言时这样说。这些年来,不少作家为了维护自己的著作权益,花废了太多的时间与精力跟网站交涉,我自己,甚至还打了一场历时一年的网络侵权官司。对于我这个完全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著作权就是我的生存权。越来越多的作家都认识到,作家们只会在心酸和寒心中痛苦是不够的,作家们还得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保护自己的著作权益,也是保护整个民族的原创生产力。
作家要享受到网络的尊重,就必须取得法律的尊重。要取得法律的尊重就不能怕麻烦,就得学会走法律程序,在法庭上跟蛮横无礼的网络作斗争。随着作家们对自身权益的日益看重,跟网络较真的作家越来越多,法律工作者(法官),也会从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这种起诉,并且会站在保护民族原创力的高度做出判决。2004年本人起诉一家门户网站时,法官虽然判我胜诉,但却只让我取得了一个精神上的胜利;而到了2009年湖南一位姓魏的作家起诉某大型网站时,法官的判决就让他每篇千字文获得了高达四百元人民币的赔偿!某些网站的负责人也因此认识到,如果作家们都来这样依法起诉他们,他们的网站将会倾刻破产!
“我们必须创造一个让作家安心创作的环境,不要让各种侵权行为分散作家的注意力,更不要让这种行为伤透作家的心。”在北京开会时,一位会议主持人这样说。创造出一个这样的环境,不仅是让作家们安心写出好作品的需要,也是网络得到法律支持、保护从而得到健康、长远之发展的需要。我相信,我在北京享受到的这次来自网络的尊重,在今后的日子一定会变成一种常态。
432000 湖北省孝感市汉孟路47号89楼2-2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2-9 10:53
跨国信缘
陈大超
海外华人个个都是惜时如金的。特别是还要兼带着撰文编稿的文人,就更是如此了。也正因为如此,每每收到他们的来信,涌上我心头的,就是一种既欣喜又愧疚的复杂情感。--我实在不忍占用他们的宝贵时间。
最使我感动的,是原泰国《新中原报》“大众文艺”版的主编黎毅先生(“黎毅”是笔名,真名为“曾昭淳”)。虽是“泰国华文作家协会理事”,已经出过两本小说集了,又是一家大报的文艺主编,但他仍需在编稿之余,到米行打工。所以他曾在来信中说:“目前我最感困难的是时间的分配问题,报社每月的微薄酬报,当然不足于养活家小,因此日间只好到米行打工,夜里回家看稿编稿……有时候实在是忙得没有办法。”
不难想象,一个又要编稿又要打工又要坚持创作的年过花甲的人,他一天到晚该是多么的忙,多么的累!可他却能做到每信必复。“我是一边听电话一边给你写信的,字迹潦草,请多多谅解。”“我的生活虽然相当杂乱,但我对待爱我的朋友,都相当认真,朋友给我来信,我迟早必复,不会置之不理,或不当回事。”读着他信中的这些话,我不由得感慨万千,且肃然起敬。
就我所知,仅在中国大陆,就有数十位作者与他保持着联系。把这些朋友的来信都“当回事”,这得耗费他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看了他的一边听电话一边写的信,我就觉得他需要的不是“谅解”,而是理解。海外华人,绝对不像中国大陆的文人,可以有工资有公费医疗有退休金作保障。他们的一切,都必须靠自己一刻不停地去拼搏。
作为一个文人,拼搏,也只是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里顽强跋涉。“百无一用是书生,心不狠,手不辣,如我辈者,一生看来亦难有什么成就。”他还在信中这样自嘲地说。其实,要说成就,黎毅先生作为一个只在战乱年代勉强读完“高小”的海外华人,能在“打工”之余,出版多部小说集,并在世界华文文学界产生广泛影响,这已经就很不简单了。
我从黎毅先生的信里,感受到了他对人的非同寻常的真诚与热忱。同时我也从他的信里,感受到了他那动人心弦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有一次他在信中写道:“泰铢与美元脱钩,政府一再增税每一泰铢贬低百分之三十五,小民雪上加霜……心中不能不为此感到忧虑。” “泰国本是鱼米之乡,地旷人稀,还有极多的资源尚未开发,可惜国家的命运,历来受到政客玩弄于股掌,一批吸饱的走了,又来了饿的一批。官富民穷,钞票缩水,小民何其不幸!”爱憎分明,跃然纸上。我也就更加明白了,执笔为文,到底应该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我的写作,他自是倾注了一位长辈的爱心和关怀。一见我写出比较贴进现实的对社会大众充满真情的作品,他就及时来信鼓励。我当然知道,这实际上是对我的一种指引。从黎毅先生的来信中,我已经吸取到许多非常宝贵的为人为文的养份。
虽然黎毅先生不当编辑已经很久了,但我们的跨国信缘,仍然一直保持到现在。前天,我又收到了他那贴有泰国邮票的有着红蓝色条纹镶边的航空信件,顿时,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又一次涌满我的心头…… 432000 湖北省孝感市汉孟路47号89楼2-2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2-9 10:54
肚子写不空的“秘密”
陈大超
“你要是把肚子写空了,那可怎么办啊!”我辞职的时候,不少关心我的人这么说,其中不少人还是写了一辈子的老前辈。在他们看来,写作是会把肚子写空的,肚子写空了就没得写的了,如果这时候你没有单位,没有经济来源,你就得饿肚子了。但我还是毅然决然地把职辞了。辞职的第三年,武汉的一位记者来采访我,他说武汉的一些文人看见我的文章,不由得说:“这个陈大超,他还活着啊!”呵,现在已经是十年过去了,我还活着——还在写文章,文章还在全国各地发表。今天,就是我辞职10周年的纪念日。“此时此刻,你最大的欣慰是什么?”妻子问我。我说:“是我的肚子没写空。”
这些年,也总有人上门来,向我讨教肚子不被写空的秘密。一个人说他只写了一百多篇,就再也写不出来了,我问怎么会这样呢?他说他已经他所有的亲戚都写遍了。哦,他是“小我”写完了,肚子就空了。一个说他也想走完全靠写作为生的道路,但坚持了两三年,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我问他是怎么写作的,他说他要攻哪一家杂志,就把哪家杂志买一大摞回来看,时间一长,就觉得这样写作太累了,同时也觉得自己像一管牙膏似的被挤干净了。哦,他尝遍了迎合别人的苦头,肚子就空了。还有的人,是年纪一大就没有激情了(激情没有了,肚子就空了),是明白了自己再怎么写也出不了名于是没有写作的动力了(动力没有了,肚子就空了),是日子可过了写不写都无谓了(忧愁没有了,肚子就空了)。
对于我这个没有多少写作才华的人来说,我的肚子至今没有被写空的秘密就在于:我的写作,早已变成了我向这个世界提意见的方式。从走上社会起,每次外出,我都会在火车上轮船上旅馆里的意见簿上,留下我的意见。他们做得好的,我就表扬,他们做得不好的,我就批评。后来我明白到,其实我写文章,也是在给别人提意见。只不过是在用文学的方式提。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谁,不论他是大总统,还是小职员,只要我认为他做得对的,我就写文章表扬,只要我认为他做得错的,我就写文章批评。我一点也不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我无关。我认为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会或直接或间接或潜在地影响到我的生存,影响到我孩子的生存,对此我不能袖手旁观坐视不理,更不能听之任之麻木不仁。
所以对于我来说,提高写作水平,主要就是提高对这个世界提意见的水平——要使自己的意见提得有见识,有说服力,同时也要让别人乐意听,乐意接受。为了能给这个世界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我首先就得对这个世界怀着一副火热的心肠,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就得不断地去寻求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理念,就得让自己拥有最能与他人心灵相通的思想情感,我就得不断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表达自我在不断表达自我的过程中超越自我——让自己的这个“小我”不断变得独特、变得敏锐、变得不断可以代表更多的人说话(或者说让自己说的话尽可能能代表更多人的意愿)。这个世界,虽然总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变,但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世界却总是有着那么多的不美好的东西冒出来,总有那么多的令人愤怒的东西冒出来,于是就有很多很多的思考很多很多的想法从我的脑子里冒出来,让我产生写的冲动——产生给这个世界提意见的冲动,我就总是怀着一种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的愿望在那里写呀写,我的文章就总也写不完,我的肚子就总也写不空。
432000 湖北省孝感市汉孟路47号89楼2-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3 12:57
"孝感作家"陈大超:一个自由撰稿人的生存报告
时间: 2011-08-25 来源:湖北日报
陈大超在创作中。
湖北日报讯(记者 朱学诗 李剑军)8月18日,记者收到孝感作家陈大超先生寄赠的一本新书——《聪明的最高境界》,这是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他的第二本励志散文集,打开扉页,散发出清新的墨香。“请放心,这可不是自费出版啊!”陈大超在电话里解释:“按合同他们支付我5000元稿费。”
对陈大超,眼下只能以“孝感作家”相称了,因为除了这个头衔,他没有别的职务,只是一位家住孝感城区的自由撰稿人。 “国家人”变自由撰稿人 陈大超原来可是“国家的人”,有单位,有职务,也有技术职称——孝感市图书馆馆员、副馆长。 1998年初,陈大超辞职了,不是内退,不是留职停薪,而是“裸退”。不当副馆长,不保留职称,不保留公职,当然也没了一分钱工资——人称“三不要”。 带着满腹的疑问,记者于1999年12月赶到陈大超家作了第一次采访。“我酷爱、痴迷创作。”陈大超说,自从1978年3月在部队服役时写的稿件《连长手里的纸条》在《铁道兵报》发表起,他就迷上了写作。复员后,无论工作怎么变动,“爬格子”始终是他最大的爱好,小品、散文、随笔、诗歌、小说,样样均有涉猎,并屡屡获奖。 搞创作不一定要辞职啊?“上班,那是公家的时间,我绝不能为创作而分神一秒钟。”陈大超坚定地说:“晚上写稿入了神,有时会影响第二天上班的精神。我感到对不起那份工作!” 也有朋友劝他办个停薪留职,给自己留条退路,但陈大超不愿“脚踏两只船”,他最终选择“裸退”的底气,很大程度来自于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自信——就在辞职的那一年,他业余创作的稿费收入就有1万元,接近他的全年工资额。 天道酬勤。陈大超辞职后的头一年,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270多件,收入稿费1.6万多元;第二年收入1.7万多元,还有数百美金。 一场著作权官司让新浪低头 2004年7月28日,记者第二次采访陈大超时,他刚刚赢得了状告新浪网侵犯著作权的官司。 案由是,新浪网转载其43篇作品既不事前招呼,也不按国家版权法支付稿费。 网络肆意转载他人作品不付稿费,似乎早已成了潜规则,陈大超为何执意较真?“我不认可这样的潜规则!”陈大超说,“我许多作品都曾对读者大声疾呼,要勇敢地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当我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犯时却漠然忍之,岂不是自欺欺人?如果我默认了这种潜规则,我的灵魂将陷入黑暗。” 作为一介平民,起诉名声显赫、财大气粗的新浪,无疑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勇气。“任何时候,我都不会放弃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他说。 2003年春,陈大超发现两篇作品被千龙网转载,跟该网编辑交涉无果,他又找该网站的张律师,张律师认为“应该向作者付酬”,并说:“我虽然是网站的律师,但我必须站在法律的立场上说话。”他被这话感动了好久。最终,他第一次拿到网站付给的50元稿酬。 就在新浪被起诉的过程中,其网页上依然不断转载陈大超的文章,他发表在《南方周末》上批评新浪的杂文《“著作权”就是我的生存权》也转载了。 尽管陈大超认为新浪态度傲慢,但他的诉讼标的只有区区几千元。“我打官司并非想狠狠捞一笔,而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索取应得的稿费。”他解释说。 9个月中,他的官司从孝感打到北京,起诉、立案,被迫撤诉、再次起诉,最终赢得了新浪的经济赔偿和公开道歉。 2004年7月19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发布民事调解书称:被告北京新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向原告陈大超赔偿经济损失2679元,自本调解书生效之日起10日内,被告在新浪网《国内新闻》栏目上连续24小时刊登声明,向陈大超公开致歉……“向真理低头,向法律低头,是一种可贵、可喜、可敬的表现。”陈大超点评新浪。 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收到陈大超先生赠送的《聪明的最高境界》一书,记者通过面谈、电话以及网络沟通,第三次采访了他。 记者:您“三不要”有14个年头了,共创作、发表了多少作品? 陈大超:到2011年8月15日止,共创作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杂文3607件,在报刊上发表1847件。至少有200篇被《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报刊文摘》、《作家文摘》等知名报刊转载;至少有50篇被收入各种文集,至少有30篇在各种征文活动中获奖。 记者:能公开稿费收入吗? 陈大超:13年半的稿费收入37.72万多元,最多的是2004年,4.3万多元。 记者:目前的写作遇到困难吗? 陈大超:目前的困难,主要是网络发展迅速,传统纸媒呈现出萎缩状态,不少报刊已停办,稿件采用率有所下降。同时,一些报刊的稿费标准也在不断降低。稿费收入有减少的趋势。 记者:您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陈大超:一是将过去的作品分类整合成书稿,现已整合《我要享受一颗完整的太阳》等8部,其中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聪明的最高境界》就是其中之一;二是按出书的要求调整写作思路,比如时政类《我说首脑》已完成12万字,家教、亲子类《我和我的女儿》已完成6万字,长篇纪实《自从看见那道光芒》已撰稿15万字,长篇小说《采桑》已创作2万余字;三是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目前已有《鲜为人知的事情》等4部书稿与一家出版社签约,即将在手机上与读者见面。 陈大超说,希望通过报纸转告读者,我目前的写作已非为稻粱谋,不再是仅仅为个人生存和养家而写。为人类提供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可以一代又一代读下去的作品,既是写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写作者的无上光荣。写作者绝不能因为自己的作品挣不到大钱而悲观失望,心灰意冷,自卑自贱。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