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时评家的气度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1 09:24
标题:
时评家的气度
时评家的气度
王乾荣
鲁迅也是一位伟大的时评家。1933年1月,日军已占领山海关,国民党政权一方面继续采取“不抵抗主义”,一方面又装模作样说他们这样做,是“诱敌深入”。鲁迅就此愤怒地写下《对于战争的祈祷》一文。他说,打还是要打一下的,但切不可打胜。“战争,禁得起主持的人预定着打败仗的计划吗?好像戏台上花脸和白脸打仗,谁输谁赢是早就在后台定了的。呜呼!我们的‘民族英雄’!”
这里论的是严肃的国家生死存亡大事,却绝无大话套话,也没有这主义那理论。作者只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戏台上花脸和白脸打仗)和反讽(我们的‘民族英雄’)等朴素、灵动的修辞手段,三言两语,就把蒋介石集团的投降本质(预定着打败仗的计划)揭露无遗。这样的文章,恐怕不是当今空洞摩登词汇满篇的时评家能写得出来的。
近日叶匡政先生写了篇文章———《时评,正在成为一种脑残体》,批评当下时评是“可憎的文字”。一位叫田继贤的先生,立即写了《是时评脑残,还是精英傲慢》予以回敬,说叶的论调,“无疑意味着‘思想精英’对公众朴素话语权的一次不无阴谋意味的剥夺”。众多时评家也群起驳斥叶匡政,乃至漫骂,话很难听,一时热闹非凡。
叶文光看标题,便觉不怎么文明。脑残体,自是脑残者所写,请问谁脑残了?叶文本身其实也是一篇时评,刨去用词欠妥和过于刻薄,所说不是没有一点儿道理,似乎不应归于“脑残体”;人家的时评,写得好坏深刻与否另说,如何就成了“脑残体”呢?叶先生还用“媚骨”、“道学家”、“老油条”等贬义词嬉笑怒骂时评家,近乎人身攻击。
但是时评家对叶先生的反击,也不无情绪化。他说你脑残,正凸现了他修养欠缺。你既然大脑健全,见识自然比他高远,即应对他列举的时评毛病,来一点反思,看看有无道理,哪怕仅有一点可取,也应该欢迎。你不能第一反应便是反唇相讥,以毫无根据的“动机论”,将人家意见打成“阴谋”。时评家是批评家,批别人痛快淋漓,毫不含糊,轮到听人家批评,却老虎屁股摸不得,不说言行是否一致,至少风度欠佳吧。
其实时评确有检讨之处。近年时评大热特热,到了无报不开时评版地步。中国的什么事,冷时无人问津,一旦遇到机缘“热”了起来,大家齐刷刷一拥而上,一窝蜂跟进,把温度已然够高的“热”,执意放在火炉上猛烤。烤而获益,但烤无妨;非烤煳决不停息,总有违初衷吧?防“煳”于未然,听听别人“悠着点”的劝告,有什么不好?
至少时评的文风,我认为有待改进。雷同的话题,干巴的语言,类型化的结构,大同小异的叙述方式,身躯小,帽子大,盛气凌人,说来说去,难脱窠臼,连括号加注,都那么整齐划一……时评,一定要写成如此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吗?文章是给人看的,现在不是说要时评家都写得像先辈鲁迅那样棒,但总须尽量令读者喜闻乐见一点儿吧。
非凡的近代时评前驱梁启超,从读者角度说过这样的话:“使取人所已知者而敷衍之,则与其阅报,何如坐禅?使拾人所已言者而牙慧之,则与其阅报,何如观戏?”近来为什么对时评的批评声不断?这是读者宁可坐禅或观戏,也不愿再看乏味时评的反映。别人对时评家的批评和提醒,并不是“剥夺”他们。时评家不应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觉得自己一贯正确,只能做批评者,不能做被批评者。任何人都没有被批的豁免权。时评,总有尚待改进的余地吧?
(来源于台海网论坛)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