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花镜(我的读书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8-6-15 10:12
标题: 花镜(我的读书随笔)
花镜(我的读书随笔)
文:吕群芳
千年以来,神奇的方块字总像初春江南雨后的清晨那样,鲜活而生机盎然。
而由它们组成的文章又如一朵朵鲜花,美丽并着清香。读书如赏花,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阳甫上,生命在书香中飘逸……
《花镜》之名,来源于清代陈淏子(自号西湖花隐翁)的同名园艺书籍。陈淏子一生喜读书,爱好栽花,他通过向花农、花友调查访问,并结合对历代花谱的研究,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写成《花镜》一书。
我把自己的读书随笔命名为《花镜》,就是想把自己在书中采撷到的“好花”移植到我的随笔中,让她们永远美丽。
花镜之一
我所理解的“暗示”
——读《名师激励智慧.暗示》有感
人间因为有颜色而美,而中国的文字皆是有颜色的。张爱玲曾经说过:“中国的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美感、有感情。”
暗示,这个词语在我心里的颜色就是蓝色的。
暗示,是那朵蓝色的矢车菊,能带给人勇气和快乐。
在德国一条开满矢车菊的乡间小道上,行来了未来的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和母亲路易丝皇后,他们在一次内战中被迫离开柏林。而这逃难的途中,车子坏了,王后和孩子停在路边等候,见着路边蓝色的矢车菊,王后就用它编成了小花环,戴在九岁的威廉胸前,孩子不安的心从这童话般的蓝中得到了勇气,获得了快乐,他一辈子记住了路边这些蓝色的小花。
冷静地看看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室,我们会发现,“自己是教室里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骤然升级还是逐渐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是因为情绪具有感染性和蔓延性。教师情绪低落,则会使大多数学生情绪低迷; 情绪急噪,则会使学生更加躁动。反之,教师良好的情绪却能制造出乐思的氛围,教师积极的“情绪暗示”常常会给学生带来勇气和快乐。
暗示,是头顶上的那一方蓝天,博大而又智慧。
晋时的潘岳,文章无处不善,灿烂如锦缎的光华,做事亦有花的风光,就连他处理民间纠纷也是用花的手段,不多言语,只拈花微笑。他做河阳县令时,在县衙的后院栽上桃李,又在园子内挖一口浇花的井。他还专门做了十几只尖底大水桶放在大堂上。碰到有人斗殴吵架,潘岳就先给原告一只尖底水桶,给被告一根扁担,一条井绳,让两人去后园浇花。因为水桶是尖底的,所以两人不得不合作在一起才能把花浇完。而浇完花后,却发现,人间有情,无理可争,潘岳看他们都没有了火气,才开始做裁决,结果皆大欢喜。
我想,潘岳的方法其实就属于行动暗示吧。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感悟到其中的内涵,达到教育的目的。马卡连柯的一位学生曾是“惯偷”,教育了许多次都无效果。一天,马卡连柯把去银行为工学团取钱的紧急任务交给了这位学生。学生起初大吃一惊,随后异常兴奋,立即跑得大汗淋漓,把钱取了回来。此后学生改掉了偷窃习惯。另外,像“给妈妈洗脚”、“护蛋行动”等等也是行动暗示。
由此,又想到了教师的“榜样暗示”,潘光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学校处处是课堂,老师这条“大鱼”怎样做,学生这群“小鱼”就马上便会“尾随”上来。真实的感受,无言的陶冶,自然的教育,这就是暗示的魅力。
暗示,是那一汪碧蓝的水,“柔蓝一水萦花草”,让人见了心目俱宽。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倡导了教育应从大自然中吸取养分的观念,这也告诉了我们大自然具有暗示教育的作用。比如排队,我们可以带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用自然的力量来暗示学生,促成学生的自我思考;两位学生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你可以带他们看看广袤的天空和美丽的草原,对事件不做直接的批评,借助自然的力量让学生自省自悟。
其实,不仅仅是学生需要从大自然中吸取养分,我们老师也同样需要。“给我们生命滋养最多的并不是那些石林山洞,而是无边的田野。”有空就到田野上走走,行走在田野上,人的思想便格外澄澈。用另一种眼光“看”田野,泥土的芬芳会给你许多的暗示。比如,迎着暖暖的春风行走在三月的田野上,那里有和风,有细雨,有翻飞的乳燕,有桃杏花簇满枝头,还有那散生在草丛里的点点野花。红肥绿瘦,草长莺飞,田野上的一切生命都没有贵贱之分。你会由此领悟到在关注生命、注重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应该格外关爱儿童生命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之花都有尊严的、平等的绽放在人生长河里;雨后行走在田野上,溪水潺潺,看着溪底那一颗颗美丽的鹅卵石,你不觉吟出了泰戈尔的诗句“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它向你暗示——教育就是水的载歌载舞……
不提教育,就说我们自己的人生,也需要从自然的暗示得到启迪,让自己心目俱宽。夜深人静,仰望星空,心体澄静,清澈无物,名利、生死、情爱,天地与我,孰大孰小?放弃所有的焦灼和烦燥,在淡淡的星光下用平和让生活和领悟优雅起来,等待人生的所有幸福与苦难,然后泛开一个愉悦的笑颜坦然接受。这就是星空对我,也是对你的暗示。
暗示,闪烁着蓝色的光芒,博大、智慧、宁静而美丽,乃智者之举,具诗意之美。
以上就是我对暗示的理解。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8-6-15 10:13
花镜之二
抚摸中国成语
融入一个伟大的传统,追寻自己的根,是文化的本能冲动之一。文字是储存记忆最美妙的方式,我们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都沉积在优美的汉字里。而成语的背后更是流淌着一条汩汩的河,一条文化的河流……
所以,我将用我的眼睛,我的心灵来抚摸中国成语。
安乐窝
三个字的成语不多见,所以记得特别牢。
原本,我以为“安乐窝”应该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之地,那里飘拂着秀帏罗帐,充斥着香粉沉屑……
没想到,我错了。
安乐窝,北宋时的邵雍隐居在河南辉县的苏门山中,他的居处称为安乐窝。《宋史. 邵雍传》“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曰‘安乐窝’。”后来,泛指舒适安静的住处。宋.戴复古有诗云:“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
原来,白云深处,沿溪曲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前院红了樱桃,后院绿了芭蕉,冬天有红泥小火炉温酒,夏夜有虫声新透绿窗纱,青山可以清目,流水亦能静耳,悠哉天地间,不知老将至……这样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安乐窝。
其实,邵雍老先生是个明白人,他认为,能够居于一隅过上一个平静的日子,就是安乐,这样的一方小小的天地就是安乐窝。
说起来,住在安乐窝里的邵雍(自号安乐先生)也算是个神仙般的人物。我们非常熟悉的童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是出自他之手。还有,“一年之际在于春”也是他老人家提出来的。
邵雍精通易经,在世时便以“遇事能前知”而名声在外。他曾写了预测诗《梅花诗》预测当时和后世的历史,此诗以象征性隐语设喻,盖略言其身后1077-1977年约900年间中国世事,据传,没有不准的。
沧海桑田
这是一个内涵最丰富的成语。有时候,甚至觉得任何语言在它面前都是苍白、单薄的。
沧海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简称沧桑。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的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头顶盘着发鬓,秀发垂至腰际,身上的衣服光彩夺目,大家举杯欢宴、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
闲来读些古诗词,又发现,古人也把沧海桑田简称成“桑海”。如:
“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唐.李商隐)
“桑海几经尘劫坏,江山独恨酒肠乾。”(金.元好问)
生命短促,如昙花一现;时间永恒,如浩瀚的星空。时间,从每一寸土,每一滴水中走过,从每一个心灵走过。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启程,也没有人知道它将在哪儿停泊。只知道,世间所有的事物,都被它缓缓覆盖,成为历史,成为记忆,成为过去……
椿萱并茂
椿萱并茂,椿,长寿的大椿,用以象征父亲。《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木以八千岁为一春,八千岁为一秋。”萱,种在北堂的忘忧草,用以象征母亲。《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谓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古制北堂为主妇之居室。后因以“萱堂”指母亲的居室并借以指母亲。椿萱并茂,喻父母都健康。
“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幼学琼林·祖孙父子》
“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 汉·牟融《送徐浩》
昨晚读到这个成语,心中非常温暖,非常幸福。因为我的父母都还健康,我先生的父母也很健康。
当父母站在我们前面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离生命的尽头还很远;可当父母倒下的时候,我们却会发现,我们离生命的尽头其实并不远。感谢父母,为我们挡住了一切,包括生命的尽头。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比如,“孝”。世上有些东西可以重来,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弥补,比如“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永远的遗憾,永远的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然没有来世,即使有来世,天下的儿女们啊,我们也要趁着椿萱并茂的时节,来努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萱草仍旧在开/ 椿树依然挺拔/ 跪向故乡我双手合十/ 对家乡的父母说/椿萱并茂。——柴门映雪《椿萱并茂》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8-6-15 10:13
花镜之三
抚摸中国成语
看朱成碧
读到它,就想起了另一个意思相仿的成语:视丹如绿。
可不知为什么,总觉得“看朱成碧”比“视丹如绿”要雅致一些,而且还多了一份沉着和大气。
最早结识“看朱成碧”这个词语,并不是在成语词典中,而是在一首据传为武则天所作的诗中。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
支离憔悴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朱,碧,一花一叶,两种颜色,两种风韵。怎样的“思纷纷”,才会“看朱成碧”啊!
这样一想,觉得“看朱成碧”里面所蕴涵的情感当真是九曲回肠,绵绵不绝。在那个凄清寂寞的夜晚,寄住在感业寺的武媚娘因为思念而显得支离憔悴,那时的她只不过是一柔情缱绻的普通女子。思念便如纷纷的雨滴打痛了她的心田,雨滴从心灵漫上睫毛,而后又落在眼前的石榴裙上,绽开成一朵朵湿漉漉的小花……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上云卷云舒,是一种境界;坦然地面对“看朱成碧”,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8-6-15 10:14
花镜之四
一叶知秋
没想到古人与大自然竟是如此贴心,连一片叶子轻轻落下,也逃不过他们智慧而博爱的眼睛——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就这样,一片叶子轻轻落下,却荡起了一秋的涟漪.
秋,一个让我觉得很高很远又很深的季节,就由一片黄叶带到了我眼前.
一片落叶或许能捎来秋天来临的消息,但它能感悟到秋的内涵吗?
如果说,落叶是秋的语言,那么当大地一片银色的时候,这些金色的语言将会被谁哦仔细珍藏呢?
镂月裁云
第一次读到这个成语,就喜欢上它了。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李义府,一个并不是很有名的诗人居然吟出了这么好的诗句。惊讶之余,也着实感叹自己学识的浅薄。
李义府的这首诗不仅给后人留下了“镂月裁云”这个成语,还引发了另一个成语——生吞活剥。
当时,有个官史叫张怀庆,不学无术专爱抄别人的诗句,冒充雅士,张怀庆竟把李义府的诗整篇照抄,只是在每句前面硬添二字:
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去作舞衣。
照镜自怜回雪态,来时好取洛川归。
人们读后,便哗然大笑道:“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张郭二人是当时起草朝廷各种文诏的二大臣),生吞活剥的典故由此成立了。
如果我们仅从字面上来读这四个字,便会觉得“镂月裁云”还是一个饱含童话色彩的成语。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
一个满月之夜,一位长着白色翅膀的孩子飞到了深蓝色的天空里。在圆盘似的月亮上雕刻出了一座晶莹剔透的广寒宫,一棵高大挺拔的桂花树,还有一只雪白的玉兔……然后,她又在夜空中飞来飞去,裁剪了几片美丽的云彩,拿回家叫妈妈做成了一条美丽的裙子。
梦笔生花
梦笔生花能拥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对每一个喜欢在纸上种花的人来说都是一件美事。我也总想着做这样的美梦,可这生花的妙笔就是不到我的梦里来。
古往今来,能在梦中得到生花妙笔的大概有三人:
纪少瑜〔南朝·梁〕
相传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不瑜梦醒之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后来官至东京大学士。
江淹(南朝)
据传他到任伊始在这座土山丘住了一夜,梦见一美男子自称郭璞授他一支五彩笔,醒来索身,果有一笔安然躺在兜里,从此才思泉涌,下笔如神。他用这支笔写下了《别赋》、《恨赋》这样的千古不朽名篇。
李白(唐)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梦笔生花,梦笔生花,千百年来缠绵了多少文人渴望和叹息的梦境啊!
夜雨对床
一直很喜欢雨,尤其是黑夜里飘落的雨。
在静静的夜晚聆听风起雨落的声音,会让人拂去一切的浮华与烦躁……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
翻开古诗词,各种意韵的夜雨就如春日里花儿在纸上尽情绽放,想来古人对夜雨也是情有独钟的。
其中,最让人感到亲切的诗句却是白居易的“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成语“夜雨对床”就出自此诗。
记得工作的第一年和姐姐在同一个学校任教,因为学校宿舍比较紧张,我们姐妹俩就合住一间房。
山村学校的夜晚总是异常安静,雨夜更是静谧,而淅淅沥沥的雨声却显得更加清晰悦耳了。这样的夜晚,我们总是早早地躲进被窝里,拉灭电灯,在雨声里絮絮叨叨,回忆一些过去的事情,也常常憧憬着未来的日子……
雨冷,话暖,人有情,这样的雨夜当然是美好的。
蒹葭伊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河之洲,水之湄。
可自从它被那首古老的恋歌反复吟唱之后,它就与爱情牵手而行了,成了古典的情人草,它的意韵与风姿远胜于花瓶中带刺的玫瑰花。
伊人在水,美在朦胧。因了这苍苍蒹葭,茫茫白雾,袅袅烟波,佳人的身影才更显绰约迷人,楚楚动人。想看清却又看不清,看不清却又放不下,只好痴痴地遐想:
她,长裙曳地,素面朝天;
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她,浅浅笑容有花的韵致,淡淡的暗香在眉宇间浮动;
……
几千年来,西风不停,伊人不老,蒹葭不倦,它们依然在白露为霜的季节里执着地守望。
三余读书
古人的好学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什么悬梁、刺骨、凿壁、挂角、燃荻、聚萤、趁月、映雪……不胜枚举。
这样的故事读多了,总让人觉得读书是件苦事情,若不是冲着“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这种类乎大槐安国的玩意儿是很难下此决心的。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听“三余读书”的故事:三国时的董遇在别人向他感叹没时间读书时答道“当以三余”,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我想,一个人若能坚持“三余读书”的话,那效果定胜于“悬梁刺骨”之类的苦读,且能体会到读书之妙。
清人张潮认为“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套用一下他的话语,“读教育专著宜冬,其神专也;读小说传奇宜夜,其时久也;读诗词散文宜雨,其致别也。”
如此境界,可以读而忘老。
人面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一次美丽的邂逅,一个浪漫的爱情场景。人面、桃花,不知道是花儿妩媚还是人儿娇好?
《桃夭》中桃花,开得如火如荼,浓艳、热闹,几乎“能听见新娘子出嫁时的鞭炮声了”,而这一树桃花就显得淡雅、安静,只觉得微风轻拂,桃色扑面。
这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给人的感觉却是那么的自然。一个眼神,一杯清茶,一桩欲说还休的心事就此埋下。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以谜为主线,猜的是红楼人物。那女子站在花下,撷下一枝花,轻轻掷向那青年。那青年接住,朗声道:“花袭人。”又是发生在花下的一场诗意邂逅!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美丽的爱情故事总要留下一缕惆怅,梦依稀,情依稀,恰似那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
举案齐眉
这是一个曾被封建士大夫们津津乐道的爱情故事。典出《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能够高举的食案也是那个年代饮食文化的特色,那时的中原汉人往往盘腿跪坐,每人面前置一小食案分食。但到了唐代,随着胡人文化的融入,慢慢的食案越来越大,就很难做到“举案齐眉”了。
只是举案齐眉也罢,相敬如宾也罢,说到底,都只是表面上的客气而已,感情却未必有多深。说不定,举案齐眉的背后更多的是同床异梦,是静如止水。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暑假里重读《红楼梦》,读完以后,萦绕在脑海中的就是这一句“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宝玉到底爱林姑娘的什么呢?是那两弯似蹙非蹙的涓烟眉,还是那双似喜非喜的含露目……爱了就是爱了,谁能说得清;爱上了,就放不下。所以,最后苦了宝姑娘,纵然她“举案齐眉”,怡红公子“终究意难平”。
其实,“意难平”的又岂只是怡红公子呢?宝姑娘自己呢?“举案齐眉”的同时,也是“意难平” 啊!
《南歌子》里:“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自怎生书?” 娇态可掬,柔情似水,这才是真正的夫妻情深。
美人如玉
不看什么出典,只读读这四个字,便爱上了它。
人们也爱说美人如花,可“如花”两字,总不免让人觉得这美人似乎只是外表美而已。而且“花无百日红”,红颜消逝,那花便是“残花”,便是“落红”了。
玉则不同了,从里到外都隐隐闪着淡淡的光泽。从外表看,温润恬淡,美而不妖,丽而不艳;从内里看,玉有五德,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其一,玉温润而泽,谓之仁;其二,玉廉而不刿,谓之义。其三,玉垂之如坠,不趾高气扬目中无人,谓之礼;其四,玉缜密坚实,谓之智;其五,色彩斑斓却心地透明,谓之信。
还值得的一提的是,玉能发出舒扬致远的声音,那也就是说,如玉的美人还有着婉转动听的歌喉。
美人如玉,真的爱极了这四个字。
红豆相思
昨夜斜倚床头,胡乱翻书。书中有插图,古色古香,很合我的口味,不由细细端详:
庭院深深,芭蕉正绿,一位手执团扇的女子低头颔首,一丝浅浅的笑意浮现在嘴边,纤纤玉手静静地躺着三颗小小的红豆。
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随着这首诗歌的广为传诵,红豆也满满成了我们表达相思的最美的信物。
东西方文化里,分别以红豆和玫瑰为爱情代表信物,也透露了两个文化体系下的人们,对于爱情认知态度的差异,一个是爱情的果实,而另一个则是爱情的花朵。
也许在许多人的眼里,似乎只有那带着西方气息的玫瑰才能代表爱情,才是爱情的信物。其实,我们那重情重义的祖先早就为后人准备了许多富有诗意的爱情信物,寄托着无限的相思情。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它是离爱情最近的草。
芍药——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古时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作为信物,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是随身之物,古时的恋人之间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手镯——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跳脱,即手镯,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
美玉——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
另外,还有同心结、梳子、簪子等。
男耕女织
什么是最美的风景与生活?男耕女织便是。虽是竹篱茅舍,却也温馨纯朴。
男耕女织,夫唱妇随,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桑麻满圃,生活得简单快乐、宁静古朴。
可是,一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以及“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的艰辛,又望而却步了。
可还是非常喜欢这个成语,这片风景,顺手再抄录一首陈眉公的《清平乐.闲居书付儿辈》:
有儿事足,一把茅遮屋。
若是薄田耕不熟,添个新生黄犊。
闲来也教儿孙,读书不为功名,
种竹、浇花、酿酒,世家闭户先生。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知音许。
我们许多人就是从这个成语中,认识了伯牙、钟子期,知道了流水高山千年调,更领悟到了“知音”的内涵。
小时候看越剧,常听台上淡妆明眸的佳人幽幽地唱:“黄金千两易得,知音一个难求。”
知音真的那么难寻吗?还是我们对“知音”的要求太高了?
我倒是觉得,找知音只管去书中寻寻觅觅就行。
林语堂老先生说: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相似的……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到庄子的文章时,便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
可见,苏东坡就是庄子、陶渊明的知音。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一篇文章,觉得文中所写的话,就是自己心里想的。这样一来,你不就找到知音了吗?写文章的这个人也会感到高兴的,因为他也拥有了知音。
所以找到知音,其实并不难。
[ 本帖最后由 宋伟 于 2008-6-15 10:37 编辑 ]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8-6-15 10:37
长亭短亭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旅途总是那么漫长,家乡总在千山万水后,怎不勾起游子的思乡情。
长亭更短亭啊,十里青山远,何处是乡关?
寒食节,梨花白,游子想家了: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唐·崔道融《寒食夜》
西风紧,秋叶黄,游子想家了: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们还在路上不停地行走,行走……
—何日归家洗客袍?
风飘飘,雨潇潇,又是凄凉时候,我们还在天涯路;山迢迢,水长长,乡思如流水。想家啊想家,在长亭更短亭的旅途中,硬是把家乡想成了一朵带刺的花:
故乡啊,
挨着碰着,
都是带刺的花。
怪不得游子的心那么疼呢!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8-6-15 10:38
长亭短亭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旅途总是那么漫长,家乡总在千山万水后,怎不勾起游子的思乡情。
长亭更短亭啊,十里青山远,何处是乡关?
寒食节,梨花白,游子想家了: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唐·崔道融《寒食夜》
西风紧,秋叶黄,游子想家了: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们还在路上不停地行走,行走……
—何日归家洗客袍?
风飘飘,雨潇潇,又是凄凉时候,我们还在天涯路;山迢迢,水长长,乡思如流水。想家啊想家,在长亭更短亭的旅途中,硬是把家乡想成了一朵带刺的花:
故乡啊,
挨着碰着,
都是带刺的花。
怪不得游子的心那么疼呢!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8-6-15 10:38
一觞一咏
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那个群贤毕至的三月三。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日,会稽山下走来了许多人,有谢安,有高僧释支遁……王羲之也带着几个儿子一起来了。
他们“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不免诗兴大发。于是,就在这茂竹修林间,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喝酒赋诗。三月桃花水轻轻流过,酒杯随着缤纷的落花缓缓漂下。喝一杯酒,赋一首诗,好不惬意!只是那九岁的王献之怎比得过大人呢?只好一杯接一杯地喝罚酒……
这一日,大家的兴致都很高,心情也十分愉悦。大书法家王羲之乘兴写道:“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山盟海誓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几千年来,古老的爱情誓言一直回响在历史的天空。
只是想不明白,两个人的事情为什么非要牵进这山、海、日、月呢?是怕彼此间的爱不够深,不够坚,还是觉得自己没有爱的能力……
其实,爱情是很脆弱的东西,经不起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哪里能与山水相比。你看,山一直站在那儿;海也一直等在那儿,可曾经相爱的人儿呢,哪里去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等啊,盼啊,终于走到了爱情的尽头,彼此眼神里的那片潋滟早已找不到了。忽然明白了,一切盟约,原来全是镜花水月。
相爱的人儿啊,还是说这样的爱情誓言吧!
—— 我们的爱能走多久我就有多忠诚,我能爱你直到我们分手,我愿意直到我不愿意为止。
或者,干脆就说: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冬炉夏扇
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字,会唤醒你脑海中的许多画面——
冬炉
窗外,已经飘起了洁白的雪花。
风在外面尖利地呼号,雪粒儿落在屋顶上,发出悦耳的沙沙声。
生起红泥小火炉,微红的火苗温柔地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你可以斟一杯落红的浊酒,与自己歪歪斜斜的影子,举杯对饮;也可以煎一壶香甜的红枣茶,安安静静捧在手中,细细地品……
在漆黑的冬夜里,在纷飞的大雪中,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古典的幸福。
夏扇
小时候,猜过这样一个谜语: “有风我不动,我动就有风,如果不用我,除非刮秋风。”谜底即是扇子。
扇,引风纳凉之物,是夏日里盛开的一朵花,一朵清凉的花。
夏日炎炎,小扇轻轻一摇,风儿便悠悠地漾出来。轻风四散,冷然自凉,不知不觉中,人也变得神闲气定了起来。
“轻罗小扇扑流萤”,则是扇子在夏夜里演绎的另一种风情,可以入画、入诗。
小扇轻摇,流年摇落。一个夏天又走远了。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8-6-15 10:55
咫尺天涯
咫尺,很短很短的距离;天涯,很远很远的地方。
只是咫尺的距离,怎么就相隔了千山万水呢?
其实,这个成语就源于我们生活的真实,它形象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两情相悦,天涯犹咫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也;情意消失,咫尺似天涯。
也许,在生活中更多的是“咫尺天涯”之怨。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
很喜欢泰戈尔的那几句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疏影暗香
(昨夜有雪,半夜醒来,我看到梅花从季节的最深处走来,以抒情的姿势站立在枝头,并静静绽放出古典的笑容。)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说不清是因为喜欢这句诗而爱上了梅花,还是因为喜欢梅花而爱上了这句诗。只是每当我看到枝头的梅花就会想起“疏影暗香”这四个字,如同读到“疏影暗香”就会看到梅花在纸上笑。
一直固执地认为开在水边的梅花应该是白色的,开在月下的梅花也应该是白色的,开在雪里的梅花更应该是白色的,要不怎么演绎得出“雪似梅花,梅花似雪”的绝妙意境呢?
疏影暗香
暗香疏影
慢慢读来,细细品来,竟让人越发难以割舍了。
[ 本帖最后由 宋伟 于 2008-6-15 10:57 编辑 ]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8-6-15 10:57
小家碧玉
这四个字,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江南的蓝印花布,深深的蓝,纯纯的白,碎碎的花,仿佛冬日里的雪花还没有在蓝瓦上完全融化,空气里飘浮着宁静而悠远的气息。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小家碧玉,是一朵开在自家院子里的花,朴素、温婉又略带羞怯。自家的院子里,亦有月,有风,有蝶……花儿亦开得自由活泼。
柳阴直,是儿家,门前开着栀子花。
原来,小家碧玉女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个邻家女孩啊
窗明几净
我想,这个成语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位温婉能干的女子。她也许只穿着一件极简单、朴素的家常服,刚洗过的头发在脑后随便梳了一条大辫子或者干脆用手帕随手一拢……嘴角不时露出一丝浅浅的笑。
也许屋内陈设很简单,没有身富丽的家具,但是一定很整洁,还散发着淡淡的阳光的味道。窗前的花瓶里常年插着几枝鲜花:早春的梅花、三月的粉桃、六月的栀子、八九月的野菊花……
窗明几净,一个温暖而美好的词语,美丽得像一部童话。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又下雪了。这是今年入冬以来最象样的一场大雪。
天已经黑了,雪还在不停地下着。望着这些素洁的花朵,想起了千百年前王子猷的那个雪夜,想起了那段飘逸的旧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雨雪、风云……这些自然现象作为生存的一个个背景,与每个人构成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上面这段旧事里,仅仅是一道风景,是用来看,用来听的。前提当然是丰衣足食。正如,梁实秋先生说:“赏雪,须先肚中不饿。否则雪虐风号之际,饥寒交迫,就许一口气上不来,焉有闲情逸致去细数“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 假如没有那一场大雪,他固然不会发此奇兴,假如他自己饘粥不继,他也不会风雅到夜乘小船去空走一遭。
前几日在《读者》中,读到了一篇文章,题目取得很有意思,叫《寻你,然后不见》,结尾有这么一句话:
——寻你,纵然不见,我的人生已经大尽兴了。
说得很妙!
东山再起
先来读读两首关于“东山”的古诗吧,都是我喜欢的。
忆东山二首(其一)
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咏史诗•东山
胡曾
无马南浮一化龙,谢安入相此山空。
不知携妓重来日,几树莺啼谷口风。
是谁让东山走进了诗人的视野?又是谁让东山跌进了诗歌的国度?从此不再寂寞。是谢
安!是那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悠悠然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的传奇式人物。
初识谢安也是在诗句里,“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这一出,便有了这段“东山再起”的史诗;这一出,让“东山”成了经典;这一出,使谢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东山位于浙江上虞西南,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轩、明月堂,所以诗中的“白云”、“明月”指的并不是自然风光。同样,“蔷薇几度花”里的“蔷薇”与“满架蔷薇一院香”里的那株风情万种的“蔷薇”也是不同的。这里的“蔷薇”指的是山旁的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有陆游的诗句为证:“蔷薇洞口庭前水,留得当年洗屐名。”上虞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蔷薇洞是由许多蔷薇花织结而成的洞穴。
谢安为什么隐到东山,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隐,我也不了解。遥望这个成语,想到的还是一首词,一首好词: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一顾功成,转盼东流水。(清•叶梦得)
[ 本帖最后由 宋伟 于 2008-6-15 11:02 编辑 ]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8-6-15 11:02
嫣 然 一 笑
自己也觉得奇怪,看到“嫣然一笑”这几个字,浮现在脑海中的不是“巧笑倩兮”的美人儿,而是一枝桃花,一枝斜斜地伸出篱笆的粉色桃花。
古人云“花发为笑”,不错,花总是笑得很漂亮,而且自然大方。她们为别人笑——湖边客到花先笑;她们也为自己笑——门前野花笑自开。其中,笑得最好,最美的就数桃花了。不要说她妖艳,也别说她轻浮,她只是笑得真诚,笑得坦率,笑得勇敢而已。桃花含笑柳含情,她也一样有情有义。在乍暖还寒的日子里,她笑得还不够美,不够有情吗?
美人想要笑得美也离不开花的映衬。蒲松龄笔下的婴宁姑娘就很会笑,很懂笑。她笑时,总是和鲜花连在一起:
——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
花朵的鲜艳明媚,映衬着灿烂的笑靥,真正是嫣然一笑啊!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8-6-15 11:03
一诺千金
这个成语的典故是来自于西汉初年一个叫季布的人,说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是非常讲信义。古往今来,重情讲义的君子很多,流传下来的故事也不少,但我觉得最能诠释这个成语内涵的却是一个关于菊花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书生和一个武士相约重阳节聚会。重阳节那天,书生在家里遍插菊花,等待武士的到来。等了很久,武士却一直没有来。夜里,武士终于来了。对着满桌的酒菜,武士不动筷子。书生诧异,武士道:被仇家拘禁,不得脱身,为赴菊花之约,只得引刀自尽,灵魂脱壳而来,吾已非阳世人。
讲故事给我听的那个朋友说这是一个很美的故事,美得都不忍说。
这故事很美吗?我倒不觉得。
咬文嚼字
读一年级时,扎麻花辨的女教师让我们认“胖”字。她说:“月半,就是农历十五,十五的月亮圆不圆?”
“圆!”我们齐声回答。
“十五的月儿胖不胖?”
“胖!”
以后,我只要看见这个“胖”字,脑海里就立刻浮现出一轮笑容可掬的圆月亮。
后来,女教师去生小孩子了,来了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有一次,老先生说:“其实,大家把‘射’和‘短’的意思弄反了。你们看,‘射’是说一个人的身高只有一寸,那不就代表‘短’吗?而‘短’呢,恰恰是指一个人瞄准一粒豆,用‘矢’去射。”
就这样,我体会到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有魅力的文字,每个字都是闪光的珍珠,晶莹的美玉,真正称得上是字字珠玑。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这样赞叹中国汉字的魅力: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文字是值得我咀嚼一生的精神食粮啊!平日里,我常常久久凝视着纸上的一个个方块字,为它们而动情。
和着窗前的烟雨,煎一杯春色,供自己小饮,然后,再慢慢咀嚼着这些满嘴生香的文字,或者深入,或者浅出,我的心是快乐的。
[ 本帖最后由 宋伟 于 2008-6-15 11:05 编辑 ]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8-6-15 11:08
姹紫嫣红
我是在大山的怀抱里长大的。
小小的山村里没有花园也没有公园,所以大多数乡下孩子都没有见过牡丹、芍药、郁金香之类的富贵华丽的花儿朵儿,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小时候的我理解“姹紫嫣红”这个成语。
燕子来时,春光晴好,日长悠悠,桃花开了,梨花开了,豆花也开了……房前屋后,粉白相间,烂漫一片,这不就是“姹紫嫣红”吗?
村前村后都是连绵的青山,山脚下是一片片田野,蜿蜒在田间的是一条条田埂。田野上开满了蚕豆花、豌豆花、油菜花、苜蓿花……深蓝、浅紫、金黄、粉白,喧喧腾腾,热热闹闹,窄窄的田埂都快要拦不住了!这不就是“姹紫嫣红”吗?
紧接着,山上的杜鹃、紫藤以及各色野花也开了,一大朵,一大蓬,生机勃发,洗染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山岭。浓郁的香气一浪接一浪地扑面而来,积压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激情终于得到了抒发。这不就是“姹紫嫣红”吗?
姹紫嫣红开遍,春色正浓;莺声老了,春越发深了,花儿也终于倦了,累了,落了,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月光如水
这个成语现在的孩子们还在读,也还会出现在他们的作文中。但其实,他们并没有见过这如水般柔和的月光。
我却曾经无数次的看到过这水样的月光。
山里的月亮是水做的,能听见汩汩流动的声音。它轻轻地流淌着,流过千山万水,淌过田野草地,绕过竹篱茅舍……听说,如水的月光会浇开一朵朵神奇的月亮花。纯白的花瓣,围绕着浅黄的花蕊,淡淡的,水水的,显得又纤弱又娇柔。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儿,可惜,她只开一个夜晚,而且,只在月光下才会一瓣一瓣绽放。
今夜,你的窗外月光如水吗?
如果是,那就请你先饮一杯月光,再入梦。
那么,你就会看到那个月亮——弯弯的,柔柔的,如水般的倾泻下来,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桂花香……如同许多人在孩提时所看到的那个月亮一样。
[ 本帖最后由 宋伟 于 2008-6-15 11:10 编辑 ]
作者: 寒梅 时间: 2008-6-15 19:23
细细读来,诗情画意,如掬净水,如温玉润。
欣赏学习,受益匪浅!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