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谈教育的“十大结合” [打印本页]
作者: 超群 时间: 2009-7-31 21:37
标题: 谈教育的“十大结合”
谈教育的“十大结合”
1.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思想好比人的“灵魂”,文化好比人的身体。“文化”知识不够,可进修弥补;“灵魂”出了问题,华佗无方。思想教育首先要抓“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会“爱”是为人的底线,也是成功的基石。爱有多大,天空就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
我提倡教育孩子从爱花、爱草、爱动物、爱自然、爱老师、爱同学、爱兄弟姐妹、爱亲朋好友、爱父母长辈开始,我认为真正学会爱、懂得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提高,这些孩子必然会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爱社会、爱世界、爱人生。这样的未来公民一定是高素质的公民,即使没有大学文凭。这样的公民必然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对人们善良友爱,对家庭、社会感恩是“爱”的具体体现。感恩友爱、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为《绿叶对根的情意》,立意高远,主题就是让年轻的一代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2.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孩子的教育主体主要有三部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十年树木”------学校培养树的“主干”,代表国家肩负造就下一代民族栋梁的使命;家庭培养树的“根”,要及时施肥灌溉,喷药杀虫;社会培养树的“土壤”,要阳光雨露,避免污染。三者教育结合,加上自身的努力,孩子才能成为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施肥灌溉、喷药杀虫方式,不同的树干生长也造就了大自然千差万别的树。
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只约占4%的GDP总额,是政府投入的断腿;各地区教育存在很大不平衡,今年就出现不少地区放弃高考的现象。另外,学校教育的着重点也依然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正扭曲为培养“奥数琴棋书画音乐舞蹈”特长生,却缺少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家庭教育尤其重要,不可忽缺。家庭教育不妨建立规范制度,实行一元化领导------“总经理”(班主任)负责制,以免不同的教育方式导致家庭矛盾。“总经理”(班主任)负责制应发挥“一把手”的主导地位,由“一把手”对孩子负全责,其他人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最高领导------“总经理”(班主任),被赋予的权利与责任对等。
家长在教育孩子导致矛盾的时候,不能在孩子面前显露不同的声音,暴露家长的矛盾,以免孩子无所适从,或“排除异己”。“总经理”(班主任)负责制既可以让孩子一心“按领导指示办”,也可以避免因教育方法分歧产生家庭矛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大量存在着“金钱权力万能”、“趋利弃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独行天下,拒绝协作”等风气和现象,如:百万大军报考公务员现象;富二代麻木不仁、漠视社会、越过社会底线现象;官员腐败蔓延现象。。。。。。社会现实也部分扭曲着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
3.德智体美劳的总方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德智体美劳确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总方针,是对教育方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我称之为教育“九字真经”。
总方针就是“指南针”,是孩子们前进的大方向。如何在正确的方向上引导孩子驶向成功的彼岸,必须与具体孩子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例如:学习书法和音乐,不仅仅是学习写字和弹琴的技能,更要引导孩子欣赏美、创造美;如何在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再如:德育教育如何跳出书本框框,结合日常生活小事,润物细无声地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此文不展开谈,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4.激励教育和磨砺教育相结合
70、80年代,中国最普遍教育方式是“棒槌底下出孝子”教育法,因为那时的家长普遍生活差,孩子多,孩子“成功”之路很窄。我见过不少通过父母“棒槌”威吓成才且很孝顺的例子。这种教育好坏参半,对此我不完全反对。因为教育对象存在个体差异,因人因时而异。90年代后,随着独生子女成为被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观又出现了新的“风潮”:“孩子是宝贝,是皇上,不能打骂的!”有人搬出美国的教育法,怂人听闻地说:在美国,家长都是欣赏孩子,激励孩子,不打骂孩子。家长打孩子,孩子可以叫警察保护的!
又有人说:日本人培养“武士道”精神,让小孩子在冰天雪地里脱光身子去游泳。
这些对他国教育理解的言论难免有盲人摸象之嫌。可以肯定的是: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毅力、独立性等多方面,中国的孩子与日本、韩国、美国孩子相比相距甚远,且十几年来没有明显长进。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了这一结论。
我的观点是:教育需要“正刺激教育”和“负刺激教育”相结合,所占比重因人而异。
这里的“正刺激教育”就是很多家长熟知、部分家长却一知半解的“激励教育”; “负刺激教育”就是指很多家长陌生或者忽视的“磨砺教育”。我认为:磨砺教育切不可忽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未必就是落后淘汰的教育,不排除可以适当、适时地使用“棒槌底下出孝子”教育法。正如锻造精美的陶器,须先将陶土反复锤打成熟土。
5.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
课本知识是基础、精华,是开启知识的“大门钥匙”,是知识大厦的“第一块砖”,也可比作食物中的“大米饭”。
课外知识是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可比作“鸡蛋”“牛奶”等其它营养食物。
课外知识不仅是指课外书本知识,四大名著。。。。。。也包括社会、人文知识。。。。。。登长城而怀天下;登泰山而小天下;去西湖看断桥,会加深了解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故事;登雷锋塔,可以加深对鲁迅文章的感受和理解;看曲院风荷,会更懂得“接天连叶无穷碧”的诗词意境;参观岳王庙,会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诗句和历史人物加深了解;去农村参加种地,才会真正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课外知识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反哺课本知识,更好地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