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A | 方案B |
分角色朗读 | 分角色朗读 |
小组4个人表演 | 同桌分角色两个人读 |
同桌两人读一遍 | 两人轮换角色读2遍 |
先全班同学练习再指名 | 先指名示范再大家练习 |
沈大安老师对于《儿童文学文本解读该如何把握》的回复 | |
听沈大安老师《文本解读——观念和方法》的讲座后,许多老师感觉收获很大,并引起了更深入的思考。一位老师就她的随感《儿童文学文本解读该如何把握》,请教了沈老师,沈老师立即作了回复。下面把老师的文章和沈老师的回复贴上来,欢迎大家讨论。 儿童文学文本解读该如何把握? 但是,对沈老师讲座中提到的“文本的多元解读”这部分,我还有一点自己浅陋的想法。 沈老师在讲到“文本多元解读”时,提出了两个问题“我们能不能还原作者的本意?”“我们有没有必要还原作者的本意?”尽管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他列举了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话“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和美国的哈罗德·布鲁姆说的“一切阅读都是误读。”沈老师是否想籍此说明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还原作者的本意? 我想,上面的对文本解读的评论可能更多的是站在“成人文本解读”的角度来思考的。其实儿童文学有自己的本质特性。童年期(即7岁到11岁学龄初期,正是我们国家的小学阶段)童年文学的要求是:“主题方面要单一、浅近、具体、明朗、富于教益”。对儿童文学主题的要求是:“培育引导儿童健康成长,明朗而富有意义。因为儿童文学的目的是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为了使儿童便于把握作家的写作意图,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首先要求明朗。” 从儿童文学的要求和儿童文学作品主题的要求来看,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时显然会遵循“单一”、“浅近”、“具体”、“明朗”的“儿童式的”要求,那么我们在解读儿童文学时,是否也应该以“单一”、“浅近”、“具体”、“明朗”的“儿童式的”要求为标准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在解读儿童文学文本的时候,是否就是在探寻、把握、还原作者的本意呢?“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首先要求明朗”,从这样的要求出发,我们还是没有必要还原作者的本意吗?我有些迷茫。 沈大安老师的回复: 首先感谢曹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培训中,听老师讲课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引发自己更深入的思考。就这一点上说,曹老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曹老师提出的问题,我的看法如下: 一、文本需要多元解读。这是文本解读观念的一大进步,顺应了人类思想史的发展方向——以人为本。我在讲课时引用伽达默尔的话,倾向性是明确的,就是赞同“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而不必每篇文章孜孜以求地去寻求作者的本意。换句话说,我倾向于读书“为我所用”。 二、我也讲到回顾文本解读的历史,经历了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读者中心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现在我们解读文本需要在这三个中心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 平衡点,也不能完全置作者意义而不顾。比如,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从《西游记》中读出《水浒》中的“官逼民反”。 三、儿童文学作品同样需要多元解读,而且可能多元解读。曹老师引用的关于儿童文学的要求“主题方面要单一、浅近、具体、明朗、富于教益”,我不知道出处在哪里,但我敢说这是一种比较陈旧的儿童文学观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把儿童文学定位为“教育儿童的文学”,这个观念现在已经被否定。退一步说,有教益难道就一定要单一?优秀的儿童文学恰恰内涵丰富,可以多元解读。例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一般我们的理解是“孩子对父母的爱怎么也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是我们还可以从中读出“爱是需要表达的”等。而梅子涵却说:“当你很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也许,你会想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可是,就像大兔子和小兔子发现的那样: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衡量的东西。”现代许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像绘本《月亮,生日快乐》等,都是可以多元解读的。就是一些经典作品,如安徒生的《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衣》无一不可以多元解读,而且一代代人在不同的时代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来,这就是经典的永恒魅力。反观我国早期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过于强调教育意义,主题单一、直露,就不太受孩子们的欢迎。 以上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可以继续探讨,因为道理只有在探讨中逐步明朗。 沈大安 4月23日 |
沈大安老师的声音 |
3 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走向——以生为本 教育的硬道理是学生的发展,一节课好不好,标准是看学生有没有得到发展。 教师的任务是“让学”,学会让孩子没们学,很多课堂中教师显得过于强势。教师弱了,学生就强了,有时候要学会装傻,装糊涂。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不应以教师的思路与设计为本,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的为学生服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姓“语” 教师要清楚我们面对的是一群6——12岁的儿童,教师要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教师应做到的和能够做到的,尊重儿童,平等看待,理解他们,宽容对待,善于倾听,顺势而导。如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大兔子。教学语言要正确、规范、通俗明白,让孩子听得懂。再求生动,形象,有文采,有文化内涵。 二、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知道的,不需讲,不用问。 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困难,怎样帮助。 哪些地方容易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需要提升的是什么? 初读之后让学生畅谈感受,千万不要再当学生“零起点”。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提出“真问题”。 十分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三、让学生亲历过程 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 把学习任务设计成探究性的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不可青睐好学生,漠视后进生,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权利。 多采用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减少“少数人活动,多数人旁观”的教学环节。 书面练习是一种人人参与,比较落实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 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建立“教学辅导”。设计分层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作为教师经常问问自己: 我的教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吗? 我真正了解我的学生吗? 我让学生亲历了学习过程吗? 我使班上的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了吗?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